第一千七百七十二章名存實亡的自治(2 / 2)

草原上便是如此,沒有州府之別,隻有軍司之分,全部由大宋官員主持日常事務,甚至是依照大宋律法管理。

各部的建設也走上了正軌,一車車的水泥被運到草原,帶動了大宋的工業,也帶動了草原上的運輸業,壯勞力被征召修路賺取錢財,而家中的婦人,老人,甚至是孩子可以代替他們放牧。

而大宋的官員也不斷的教化,在草原上新建書院,對孩子進行文化教育,再有孩子把大宋的儒家文煥傳播到每一個家庭。

這對草原百姓來說是最大的福音,要知道文化這東西對於他們來說實在太過遙遠,甚至連權貴們都沒有多少人能學習,韃靼沒有自己的文字,隻有語言,以前使用契丹文字,現在自然要學大宋的文化。

聽說學的好的人還可以參加科舉,大宋的皇帝會親自對參與科舉的人進行殿試,並且授官,如此一來就成了大宋的官員,那身份可就不一般了。

這是草原百姓從未想過的事情,簡直如同做夢一般,所以他們對來之不易的生活抱有極大的熱情和希望,主動的配合和維護大宋的官員治理草原。

以至於往後無數到達草原的官員在任期滿後回京述職的時候,常常感歎:“草原百姓之淳樸厚實,不輸漢家矣!”

趙禎給了草原以希望和繁榮,這就是根除草原之患的最好方法,但這還不是全部,勞動力的轉移也頗為重要,草原的麵積是大,草場是多,但放牧是一種大規模的行為,牛羊馬匹甚至是草原鹿的數量遠遠超過了草原人口。

若是人數少還好一些,但隨著草原的穩定,人口的增加,牛羊的數量也必然增加,草場的壓力加大,人口越多環境越穩定,人們對財富的渴望和追逐便會驅使者他們不斷的增加畜牧,到時矛盾必然會爆發。

為了長遠打算,也為了增加大宋的勞動力,趙禎選擇了對草原人口的控製,其實這一點才是最重要的,曆代草原之患不成氣候,一直被漢室壓製的主要原因便是在於他們的人口。

生活環境,醫療條件,經濟基礎,等等使得草原民族的人口根本無法與漢家相比,若是草原上沒有那麼多部族和紛爭,若是草原和中原一樣集中力量,若是草原能有足夠的糧食,漢家文明還不知道會變成什麼模樣。

除了把壯勞力內遷消耗之外,趙禎還有一個辦法,模糊化,把草原百姓的部族取消,並且統一稱呼為大宋子民,對於現在急切希望得到大宋歸屬感的草原百姓來說,這有著極大的誘惑。

一旦成為宋民便入了大宋的戶籍,成為實實在在有官方文書的大宋子民了,如此一來便能享受和宋人一樣的待遇和好處,而時間會衝淡這一切,慢慢的他們就會忘記自己的部族,忘記各部之間與中原的隔閡。

13464/513522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