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才微微一愣,隨即躬身退下,他已經知道官家要幹什麼了,草原上的事情已經差不多解決,而眼下就剩契丹還在苦苦掙紮,這時候調兵,顯然是要對契丹做最後一擊。
隻不過…………官家是如何放下心中負擔的?
趙禎和蕭撻裏的事情並沒有多少人知曉,即便是大宋也隻有範相公和蔡伯俙知曉其中的來龍去脈,剩下的也隻有自己了,官家遲遲不肯對契丹動手,其中最大的擔憂也在這裏。
眼瞅著秋去冬來,草原的氣溫在急速的下降,晝夜之間的溫差也較大,白天的草原還是暖洋洋的,可一旦入夜,即便是穿再多的衣物也覺得寒冷。
而冬天也意味著萬物凋零,這在華夏百姓眼中屬於冬藏時節,把多餘的糧食收集起來妥善保存,以應對春天到來後的青黃不接。
但契丹人卻是沒有什麼可以冬藏的了,即便是劫掠了茶紮刺部,所獲得的糧食依舊不夠他們食用,而寒冷的冬天依舊漫長,如同凜冬的寒夜沒有盡頭。
這時候在草原上已經看不見遊騎,契丹人不會浪費一粒糧食,遊騎在外不光需要糧食果腹,還需要禦寒的衣物,這一切的開銷對於契丹人來說都是浪費。
再者說冬天對契丹是一項巨大的挑戰,對大宋來說也是如此,若是大宋派兵征討,那就是真的自尋死路,巨母城有著堅實的城牆,完全能有效抵禦宋軍的攻擊,而城牆上的火炮也能取得一定作用。
對於契丹人來說,眼下最大的敵人不在南麵的大宋,而在於契丹自身,從茶紮刺部掠奪來的糧食支撐不了多久,而之後呢?
即便熬過這個冬天,待春天到來的時候會怎樣?
對饑餓的恐懼充斥在契丹人的內心,他們不知道該怎麼辦,眼下的朝廷已經給不出妥善的解決辦法,民眾隻能自己尋找辦法。
對於草原上的事情他們也不是不知道,眼下的草原各部已經歸順大宋,從一些鋌而走險向契丹販賣糧食的行腳商口中,他們知道大宋對草原諸部的優待可以說是相當不錯。
多虧了這些行腳商,若是沒有他們契丹肯定支撐不到現在,這些行腳商在草原被稱之為遊牧商人,他們都是來自於草原諸部,一邊放牧一邊做買賣,放牧的牛羊就是他們的商品,有時也買賣大宋和契丹的貨物。
對於這種事情趙禎不知不知道,隻不過懶得管而已。
一者這是對草原百姓的寬容,二者是給契丹以幻想,讓他們覺得自己不至於被餓死,這第三便是把草原的情況告訴契丹人,讓他們的內心產生動搖。
可以說現在的巨母城和靜邊城是人心思動,城中人考慮的不光是熬過這個冬天更考慮熬過這個冬天之後該怎麼辦。
有些人已經花錢想盡辦法混入行遊牧商人的隊伍中逃離巨母城和靜邊城了,在他們看來這兩座城池就是寒冷的墳墓,即便熬過這個冬天也不可能熬過春天的結束。
13464/51333746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