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八百二十八章路分二治(2 / 2)

把一路之地劃分為兩路這在大宋不是沒有先例,國朝之初廣南路還是存在的,但後來就是因為人口增加和城池增加,所以才被劃分為廣南東路和廣南西路,於是廣東和廣西便出現了,這也是後世兩廣的由來。

現在上京路的劃分也太過廣闊,做好的辦法就是仿照廣南路,把上京路劃分為倆個路治,如此便可方便朝廷的管理,和派遣官員管轄。

而對於上京路的劃分,趙禎已經想到了一個辦法,點頭道:“準奏,上京路之差別在於上京城之南北,以地域劃分頗為妥當不易惹各族之非議。”

趙禎說完便瞧見臣子眼巴巴的望著自己,顯然這是在等自己賜名,對於這些被皇帝親征而來的土地,最有命名權的人就是皇帝了。

趙禎想了想道:“呼倫貝爾城之南的土地依舊保留上京路治,呼倫貝爾城之北,直至粘八葛部改為西北路,以此分治!”

這樣的劃分其實最為合理,上京城和呼倫貝爾城都是可以擔任路治的所在。

草原上問題便算是解決了,趙禎當年定下的政策非常有用,草原上的城池建設很快,經濟也愈發的開始繁榮起來,因為環境的穩定和大宋朝廷的統一管理,各部的所謂自治已經名存實亡。

他們都盼著大宋接管他們的本族事物,如此一來也能更好的發展部族,畢竟看著呼倫貝爾城以及塔塔爾部的人成為草原上最富裕的人,其他部族也是心有不甘。

傻子都能看出投靠大宋的好處,無論是經濟還是教育或是補貼等等地方都要比別的部族高出很多。

原本的自治存在著許多不公,這些不公各部的百姓當然能看得出來,而被大宋管理卻完全不同,一切皆有法度,即便是大宋的官員也是依照辦事,不存偏袒。

原本的部族權貴在這裏討不到好處,當地官員若是敢偏袒,監察司便會讓他們知道什麼叫絕望,幾乎所有的官員都害怕監察司尋到他們的錯處,一旦查到,必然沒有出頭之日。

在範仲淹的上奏之後,各本部開始奏報對草原的政事處理,戶部統計了草原上各部的人口,在上呈趙禎之後,趙禎便讓他們再轉交一份給中樞院。

中樞院要負責新的路治劃分,以及需要吏部的配合挑選路治的官員。

同樣的三司也是如此,在奏報趙禎草原的賦稅之後,也把奏疏整理一份送交中樞院,中樞院看似被削減了權利,但在皇帝之下,朝堂之中的執行力卻是依舊存在。

對於趙禎來說這就是他要看到的中樞。

叮當…………咚…………清脆後緊接著一聲稍顯沉悶的鍾聲想起,這是乾宇殿中的特殊響鈴,

鈴聲響起的時候,就代表著殿外有人求見,並且是十萬火急的事情,內侍通傳已經不能解決問題。

13464/506461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