鵬珈羅的平定給大宋鬆了一口氣,蘇軾在鵬珈羅進行管理,並且開始從雲南路抽調百姓前來耕種土地,鵬珈羅是一片平原,土地肥沃不說,且氣候非常適合種植水稻,濕熱多雨,河道縱橫密布,河運發達。
這樣的土地對於傳統農耕的華夏民族來說是一片誘人的土地,經過這麼多年的移民和發展,思想的進步,大宋的百姓對遷徙並沒有那麼抵觸,甚至不斷的加入到遷徙的隊伍之中。
而鵬珈羅的土地對大宋的南方人有著致命的吸引力,並且蘇軾很快在鵬珈羅發現了一個極有價值的東西,黃麻。
當地的一些人掌握了一種驚人的技術,以麻杆為原料,可生產優質紙漿,用於生產優質書寫紙而這種紙也適合印刷,在加工中的麻纖維下腳料可用於生產出一種結實如牛皮一般的紙張,用來包裹食物或是包裹精美的器物都有很好的效果。
一條生財之道在蘇軾的腦海中閃現,隨著大宋文明的越來越進步,所需要的書籍紙張越來越多,學生要書籍,日常生活中更是離不開紙張,而鵬珈羅盛產黃麻,在這片土地上大量開設造紙的工廠一定會給大宋帶來收益。
鵬珈羅既有地理優勢,又有土地優勢,還能給大宋帶來經濟利益,這塊土地對大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若是經營得好,那日後也能成為出口紙張的最佳產地。
更為重要的是,這裏的勞動力太過廉價,宋人百姓抵達這裏就處於一種高人一等的存在,當地的百姓大多是賤民或是首陀羅,吠舍之類的,他們在背叛大宋之後根本就沒有什麼地位和尊嚴。
土地被收歸大宋之後他們連容身之地都沒有了,隻能依靠大宋百姓的雇傭來獲取食物,至於錢財,根本不需要…………
大宋百姓在抵達之後幾乎搖身一變成為農莊的地主,或是莊園主,無論大宋的農產品還是當地的農產品都能生長,並且在這裏產量喜人。
茶葉可以種植,產量不錯。稻米、小麥、甘蔗、黃麻等等都是收獲頗豐,幾乎沒有天災的存在,聽當地人說最多便是大風的襲擊但次數並不多。
有甘蔗就有白糖,棉花在這裏也能種植,棉花就能製造棉布和棉紗,大豆在這裏產量驚人,豆油自然也成為重要的商品。
這裏的農業並不發達,但產量驚人,在大宋百姓帶來先進的農耕技術後,蘇軾做夢都能笑醒了,這塊土地簡直就是富得流油,幾乎是農耕民族的福地,天竺人不好好經營,反倒是把這塊土地拱手送給了大宋。
土地資源豐富的鵬珈羅在蘇軾心中已經是大宋的土地了,在實際之中也是如此。
天竺和大宋已經進入了戰爭狀態,大宋占據的土地沒有理由再還給天竺,並且還要繼續出兵不斷的攻伐天竺,戰爭才剛剛開始怎麼能輕易結束?
別忘了大宋要麼便不發動戰爭,一旦開戰就是滅國之戰,“國不滅,師不還!”已經成為大宋的口號,也是大宋百姓揚眉吐氣的呐喊。
而這段時間蘇軾不斷接到朝廷的傳報,全部都是關於鼠三率領福建水師的戰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