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副巨大的沙盤擺放在參謀兵事院的後衙之中,參謀兵事院是曾經的樞密院,大宋的決策機構的中樞要害兩府之一,所以規模自然不容小覷。
前衙無數的公廨組成了大宋軍事的分析和情報收集機構,雖然有兵部的存在,但參謀兵事院的作用卻無法取代,兵部隻有調兵發兵之權,而戰爭的規劃以及如何實施卻有參謀兵事院負責。
但無論是兵部還是參謀兵事院都直接向皇帝負責和效忠,趙禎隻是把軍事一分為二的解體開,兵部可以調遣士兵和集結軍隊,但軍隊要幹什麼,怎麼幹卻是由參謀兵事院說的算。
這樣一來可以保證大宋的軍隊完全終於皇帝,聽從皇帝的指揮和調遣,其他人無法幹涉,除非兵部和參謀兵事院同時背叛皇帝。
前衙官吏匆匆行走,如織如梭,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分工,而且十分精確,沒有人會幹涉別人的事情,但也要處理好自己手頭上的事情。
公廨雖然眾多,但卻被分門別類的劃歸各個司,每個司之間負責自己的事情,但有互通的情報也會互相分享,快速高效是參謀兵事院的準則。
衙門的最中間是正堂,這裏是參謀兵事院高級官員的辦公場所,他們依照自己所學和經驗為大宋的軍隊擬定訓練計劃和操演,並且從中發現問題加以分析和完善。
同時也在研究和開發各種各樣的兵法,排兵布陣之類的也是他麼的拿手好戲。
別小看這些東西,隻要活學活用,依舊是戰場上不可或缺的存在,一副《本朝八陣圖》就擺在正堂的山牆上,所謂的本朝八陣便是:方陣、圓陣、牝陣、牡陣、衝方陣、罘置陣、車輪陣、雁形陣。
八陣所用的兵力和編隊參照了唐朝名將李靖的陣法。
即:每種陣均用馬步軍共一萬四千人列成。其中,步軍編為二百隊,每隊五十人,計一萬人;馬軍八十隊,每隊五十人,計四千人。
每種陣,都按唐代軍隊那樣,區分為中軍、左右虞候、左右和前後共七軍。各陣陣中“每十人為列,皆麵麵相向,背背相承”“一卒占地二步,一馬縱廣二步”的規格。
當然除了本朝八陣外,大宋還有別的陣法,這些陣法大多是傳承下來的,玄襄陣,常陣,無地分馬,拒後陣等等,當然也少不了太宗皇帝的平戎萬全陣…………
隻不過這平戎萬全陣在趙禎繼位之後幾乎沒有使用過。
有人盛讚這陣法的精妙:“所以挫馳突之銳,明堅重之威,循明摘實,知神謀之有在矣!”但事實上大宋主要的作戰對象是遼朝和西夏……
尷尬的問題來了,人數越多越複雜的陣法指揮起來越麻煩,靈活性越差,機動性簡直就相當於沒有,大宋當時的軍隊往往是“其用軍之術,成列而不戰,俟退而乘之。多伏兵,斷糧道……退敗無恥,散而複聚,寒而益堅,此其之所長也。”
而無論是遼人還是西夏人都以騎兵作戰為主,在對宋作戰中充分運用機動靈活、長途奔襲的戰術,不拘戰法,進退自如。遼軍這種作戰的方式和戰術,恰恰使“平戎萬全陣”難以應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