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禎是人不是神,從他穿越以來便知道一個道理,自己肩上的負擔比任何一個君王都要大,他不光是挽救大宋王朝,更是在挽救華夏。
因為他太清楚數百年後的華夏是個什麼模樣,他一開始確實本著得過且過的心態,在他看來收複燕雲已經是對老趙家最好的交代,也是對漢家王朝最好的交代。
他打算效仿曆史上的仁宗皇帝,做一個慈民愛物的本分君王,但很快他便明白自己錯了。
隨著燕雲的收複,無數的威脅撲麵而來,原本和大宋簽訂澶淵之盟的契丹人定然不會善罷甘休,大宋和遼朝之間的關係變得空前緊張。
當初趙禎並沒有滅國遼朝的心態,或者是他心中的最深處已經沒有,但他忘了侵犯遼朝利益之後,雙方之間的一紙盟約很快就消失的無影無蹤。
北麵有遼朝是個隱患,西麵有西夏又是一個隱患,黨項人從始至終都沒有打算老實的為趙宋王朝守護西北國門,他們是狼啊!要擁兵自立的狼!
於是趙禎便被迫開始不斷的用兵作戰,和契丹人打,和西域人打,和黨項人打,直道大宋獲得了足夠廣闊的土地和足夠安全的周邊環境後,戰爭的腳步才算是停下。
任何一個封建王朝幾乎都經不起這樣長時間,大規模的作戰,但大宋做到的,並且越打越富有,越打越繁榮,為什麼他趙禎能做到千古未有之事?
因為他的改革,改革教育獲得了更多更全麵的人才,無論是文武是如此,文官更為擅長處理政事,因為他們的辦公水平開始提高,高效的辦公使得政務不再那麼瑣碎和拖延。
武將開始轉型,從原本將門的壟斷逐漸完善成一種製度,專業的學習,實戰的考驗使得大宋的武將人才層出不窮,誰說北宋缺將?隻是缺少戰爭的磨礪罷了。
最為重要的收獲便是格物的興起,科學技術成為第一生產力,要知道大宋的工廠是從蔡記開始的,所有的工廠幾乎都是從蔡記學習而來。
而蔡記是趙禎這位皇帝的產業,大多數人都認為蔡記和蔡伯俙分不開關係,但事實上許多朝臣都知道蔡記的幕後執掌者是趙禎。
提高商賈地位,為大宋國帑斂財,開放許多產業交給商賈自己去發展,朝廷隻需要收獲他們的財富就好。
商稅在大宋稅收之中占據的比重越來越大,終於官家做出了免除農稅的打算,這是盛世之兆啊!
原本擔心大宋稅收萎縮的朝臣們是硬著頭皮同意的,畢竟文景之治才有免除農稅一說,但誰知道農稅免除之後大宋的稅收非少反增,大量的商稅湧入國庫,使得國帑多的沒處花。
武裝軍隊,興辦教育,基礎建設,醫療保障,等等這些大宋投入了很多,但同時也收獲了更多,軍隊的加強使得宋軍的戰力不斷強大,在對外戰爭中連連報捷,收獲的土地和財富完全超過了投入。
興辦教育更不用說了,三年一次的科舉使得大宋待選官人數不斷增加,已經快要沒有地方安置,幸好大宋的疆土不斷增加,否則便真的要浪費人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