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擺餛飩攤家的小孩居然也知曉將來參加科舉,這樣的環境和氛圍在大宋比比皆是。
士農工商,四民的地位在悄然發生轉變,士人會越來越多,許多人都能成為讀書的士人,因為沒有人去限製他們。
大宋的教育高的嚇人,幾乎在每個城市中都有學校的存在,讀書識字的人已經越來越多,或者說在大宋知識越來越是普羅大眾所能接觸到的東西。
知識的神聖越來越弱,隨便那個人都能花費三十文在書店中買上一本說文解字,聽說這段時間大宋皇帝又在命翰林學士編篡《皇佑字典》一旦完成,尋常人也能多多少少的看書讀報了。
報紙這個東西才是給巫瑪最大震撼的所在,上麵的內容很詳實,甚至連朝堂上新出的法度都寫的一清二楚。
巫瑪看到了許多朝堂見聞,這報紙上的消息甚至比費心巴力的探聽要來的詳細的多。
對待吐蕃的態度就在報紙之中,巫瑪認為宋人肯定會在報紙上大罵吐蕃和角廝羅的狼子野心,但事實上報紙的態度稍顯公正。
巫瑪從一開始就覺得大宋對吐蕃的態度不會太友好,從雨雪關士兵的眼神中就能看出來,當然也不會太差,從大宋的報紙上就能看出。
吐蕃和別的漢家周邊王朝不同,吐蕃和漢家的日益爭奪一直都在西域而並非是中原的土地和吐蕃的土地上。
雙方之間你來我往也是因為報複對方,即便是占據了漢家的土地吐蕃上的人也無法適應這裏的氣候。
最終離開的隻有吐蕃人,同樣的漢家軍隊也無法長期占據占據吐蕃的土地,所以雙方之間最大的利益衝突便是在西域。
現在吐蕃剛剛成立,百廢待興,根本無暇和大宋爭奪西域的土地,而且也沒有辦法把手伸到那裏。
大宋的新疆路已經是除去寧夏路之外又一個西北重鎮,新疆路的穩定關乎大宋經濟的穩定,宋人把這個絲綢之路的古道經營成了國家的命脈。
大宋有海上和陸上兩條絲綢之路,海船運貨多,商品昂貴,但周期太長,路上速度快,但運輸比較麻煩。
隨著新疆路的穩定,大宋已經開始不斷的經營這條路線,再說大宋也沒有了別的退路,巫瑪一下找到了大宋的軟肋,或者說是命脈。
兩條絲綢之路為大宋養活了數以億萬的百姓,大宋的貨物不斷的運往外國販賣,最後再把大量的錢財運回大宋。
就是這兩條商路不斷的為大宋帶來新鮮的血液,也正因為如此,大宋的財富才足以支撐起連連用兵的消耗。
在巫瑪看來,大宋國內的經濟都不值一提,最多是南方的錢財因為販賣貨物到達北方,而北方的貨物或是因為運輸到達南方。
錢財無非是在百姓和商賈朝廷之間來回轉換罷了,天下財富皆有定數而已。
這是最簡單樸實的經濟思維,誰說天下的財富皆有定數?大宋突飛猛進的生產力是擺設不成?
若是放在小農經濟的情況下,天下財富的定額還真是有的,但現在不同了,大宋生產力水平的不斷提高,已經使得這句話成為最可笑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