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兩千零六十八章歐陽修的莫須有(1 / 2)

若是單單論心計,趙禎和趙旭這對父子並沒有多少,但若是說手段和權謀,這兩樣東西在大宋別人就是拍馬也追不上的。

原因很簡單,這對父子掌握了大宋最強大的資源,無論是情報還是執行力都沒人能和他們相提並論。

之所以從容不迫,之所以勝券在握,是因為這對父子掌握了絕對的主動,一切都仿佛在他們的眼皮底下“表演”。

唯一需要做的就是發現問題,再強大的情報機構若是不能發現問題,那將和擺設沒有區別。

趙禎能發現的問題,趙旭同樣能夠發現,隻不過這對父子所看的地方不一樣而已,趙旭是從政治上發現了問題的所在,而趙禎則是從更為根本的地方發現了問題。

趙禎把趙旭留在神都城自然是有深意的,能發現問題最好,若是不能發現也沒有什麼關係,隻要他把大政處理好,也沒有太多的問題。

至於範仲淹這位宰執相公,自然是知曉事情的真相,當初趙禎特意尋他說了這件事,以範仲淹的才學隻要一點便會透徹。

而另一個知道真相的人則是身為三司使的包拯!

別小看這老倌,幾乎一輩子和錢財打交道的他最為敏感,尤其是對大宋最大規模的錢財流動更是如此,“鼠須”一般敏感的觸覺很快就發現了問題所在。

在朝堂上包拯是第一個向趙禎上疏的,而範仲淹這位宰執相公反而是第二個,這兩人心中都清楚一件事,太子監國的這段時間最為重要。

原因便在於考察太子的能力,包拯和範仲淹兩人早就商量過,若是太子能發現問題所在,那自然是最好,若是不能也要旁交側擊的提醒。

誰都希望自己的皇帝是個明君,明君就要明察秋毫,就像官家所說,要對自己的王朝了若指掌。

事實上包括歐陽修在內,所有的六部相公都在小心的嗬護或是幫助趙旭在成長,他們每日的上疏內容和之前大為不同,更多的不是在闡述事實,而是在闡述事實之後附上自己的意見以及請求趙旭給出儲君的意見。

這其實算得上是一種考校,也是一種觀察和教育,趙旭在這一點上做得很好,他看得出這些相公們是在幫助自己成為一個更為合格的君王。

所以知無不言言無不盡,每日的奏疏也是極盡詳細的在對答,如此一來君臣之間配合的越來越好。

要知道眼下的六部相公都是趙禎所挑選的,每一個都是跟隨趙禎多年的老臣,甚至有從小就和趙禎在一起的伴讀之臣晏殊。

晏殊是趙禎的伴讀之臣,再加上他的性格本就沉穩,不願攀附皇權,趙禎雖然有些不喜歡他,但這樣的人作為吏部尚書最為穩妥。

吏部執掌天下官吏的篩選勘磨,甚至是調任勘察,權柄之中關乎江山社稷,而隻有挑選一個公正獨立的人,趙禎才能放心。

晏殊這個人越來越適合做孤臣了,他不喜權貴,不喜皇權,一切的特權在眼中都是鄙夷的存在,還有比這樣的人更適合的吏部尚書嗎?

即便是範仲淹都佩服晏殊的固執和知人善用,晏殊這個人最大的好處便是唯賢是舉,朝堂之上有許多能臣幹吏都是通過他的舉薦而出任要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