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始的時候甚至沒人相信,認為這根本就是不靠譜的傳言,但很快這個傳言便得到了驗證,當初吐蕃使者出使大宋的時候曾經向接待使包拯討要過,但卻被包拯回絕。
還有人說吐蕃使者後來入宮向官家討要,也被官家拒絕,而眼下這麼看來,很可能是吐蕃人當初求種不得,眼下被逼無奈的選擇。
皇宮之中,後苑之內,三才站在趙禎的身邊小聲道:“官家,轄騎已經盡出,皇城司,黑手,死騎已經趕往西麵的關隘,邊軍尤其是宣毅軍已經加強防備和查驗……”
趙禎擺了擺手:“這麼做沒用,關隘隻能阻止大型車馬通行,一顆土豆有多大?且此物極易發芽,隻要藏於懷中,選擇僻靜小路,甚至是翻山越嶺便可抵達吐蕃,根本就防不住的。”
三才臉上露出不甘:“要不奴婢讓他們去各地配合十六衛防備?”
“這也沒用,朕甚至懷疑現在已經有土豆和地瓜流入到了吐蕃境內,為時已晚,當然這本來就是在朕的意料之中,當初包拯上疏此事的時候,朕就已經知道會有這般的模樣,說到底還是朕推廣所致,但也沒有什麼不好。”
“官家,土豆和地瓜產量驚人,且足人之所需,若是到了吐蕃,吐蕃恐怕再無糧荒可言!”
三才的分析很有道理,趙禎點了點頭:“是啊!這對大宋來說是好事也是壞事,雖說高原無法蒸煮食物,但烤,炒製卻是可以。但你沒想到的是,這些東西一旦在吐蕃普及,吐蕃人必然趨之若鶩,大量人口將會從放牧轉向耕種,這對大宋來說難道不是一件好事?”
三才愣在原地不說話,他沒有想到這一點,朝堂上的許多官員也都沒想到這一點。
趙禎笑了笑便繼續擺弄眼前的小水車,這東西是蕭仁做出來的,但卻隻是觀賞隻用,趙禎打算把這東西改造成為一種動力裝置,下午的時候講解給他聽。
人總是會被慣性思維所引到,大宋上下,甚至吐蕃人隻看到了土豆和地瓜會給吐蕃帶來的好處,卻沒有看到壞處。
農業文明和遊牧文明之間的矛盾就是在產出問題上,同樣兩種生活方式也是祖先做出的選擇。
為何遊牧民族能征善戰?因為他們從小就要放牧,就要在馬背上生活,就要和饑餓打交道並且戰勝饑餓,否則他們就死了!沒有辦法生存,可以說這是自然的選擇,地域的逼迫。
當他們能夠從土地裏獲得足夠的產出,獲得足夠的糧食,那放牧對他們來說就是一項副業,這時放牧的人便會越來越少,當他們逐漸轉向農耕的時候,也就是衰落的開始。
現在的吐蕃讓趙禎覺得很熟悉,因為他在吐蕃的身上看到了遼朝的影子,這個遊牧民族建立起來的王朝開始漢化之後,最終的結果不是變得強大而是逐漸走向衰落和滅亡。
不是什麼樣的文明都可以學習漢家王朝的生活方式或是製度。
13464/52166989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