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輛寬大的車駕從“小偏門”駛出,明眼人一看便知道這是宮中大官三才的車駕,每家都會在馬車上裝有徽記,或是旗號,或是燈號,為的就是讓人清楚這是誰家的馬車裏麵做的是什麼人。
說到底大宋依舊脫離不了儒家思想的影響,上下尊卑這東西不光在家中有用,在君臣之間有用,在庶民與士大夫之間亦是存在的。
趙禎雖然改變了大宋的許多東西,但卻無法一下改變大宋,使得那些根深蒂固的東西消失。
唯一的辦法就是讓華夏百姓的思想越來越進步,不斷的打破階層之間的壁壘,士農工商,除了士大夫階級外,其他三個階級相差不多。
便是士大夫階級依舊是擁有打破的可能,大宋的百姓參與科舉的權利已經徹底普及,便是屠戶,妓子這般的賤業之後也可以參加科舉。
現在的大宋科舉不看出身隻看能力高低,當然人品依舊是在考察之列的,趙禎的科舉改革最成功的地方不在於對科舉製度的完善,而是在開放範圍之後依舊保持了對士子德行的考察。
這些製度也是在保證士大夫階層的權利和名望,百姓們沒有意見,士大夫們自然也不會有意見。
馬車雖然寬大,但裝飾並沒有多麼豪華,隻是減震用的鋼條被加了不少,車廂前沿上掛著的一對燈籠上,寫著大大“才”字,凡是生活在神都城的百姓都知道,這表示著裏麵坐的是跟隨官家多年的三才大官。
便是當今太子也要客氣的喚一聲“大官”或是“都都知”。
三才在神都城乃至整個大宋都是一個了不得的人物,甚至可以說是“德高望重”,雖為潛龍邸的舊人,但卻從未有過囂張跋扈的舉動,更未有仗著皇帝近臣的身份作惡的事情。
相反他在神都城中極為低調,這麼多年下來如同尋常的內侍一般,從不替人說情,說請,也不給自己的宗族以特殊照顧。
即便是挑剔的包拯,中直的範仲淹都誇讚他是“私德昭彰,慎持國器,無逾越之事,無托請之情,古來內臣之獨一人也!”
在大宋,一個內侍能得到外臣的這般評價,便是頂頂天的事情,便是趙禎都感歎三才的為人處事。
在皇帝麵前他是忠仆,在皇宮外麵他是一個低調的人,在家中他也是一個合格的丈夫和父親。
誰也不會想到,三才這個宦官在東城的府宅之中養育了一大家人。
他有自己的婆娘不說,還有領養的孩子,那女子居然是真的被三才的為人為和態度所打動的,並非是一個不良人無奈之下的選擇。
至於那些孩子,趙禎自認為這些孩子受到的教育一點也不比那些官宦之家的子弟要差,甚至在思想上有過之而無不及。
當然,在趙禎下了馬車之後,看著這些孩子躲在三才婆娘身後時,趙禎無奈的摸了摸鼻子。
自己不過是誇讚了他們兩句,便把這些孩子和婦人嚇得退走,而三才更是驚恐的盯著自己的臉……
“朕誇你家孩子怎麼了?當初可是答應過你不會再讓你家孩子入宮做內侍的,怎麼擔心朕反悔?實在不行朕便是把他們招進親衛軍中便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