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兩千三百五十三章何為有道?何為無道?(2 / 2)

雙方之間已經是劍拔弩張,眼下的一切都在趙禎的預料之中。

在青海路的大軍出兵之後,吐蕃人的大軍便集結完畢,足足三十萬和宋軍的人數旗鼓相當,但吐蕃人有一個巨大的優勢,高原屏障。

這在吐蕃人的心中是一道漢人極難跨越的天塹,宋軍雖然有三十萬字多,但一路上的減員會增加多少誰也不知道。

吐蕃大軍得到角廝羅的命令是不可輕易與宋軍交戰,環伺宋軍三十裏。

這項命令一點也不奇怪,吐蕃大軍上下都知道這是為何,吐蕃和中原的戰爭都是這樣,隻需要利用高原的土地不斷的拖延敵軍,那些來自漢地的人就會很快失去戰力。

吐蕃大軍的行動是圍繞宋軍進行的,宋軍不進他們則不動,宋軍進則吐蕃人退,拉長宋軍的補給線,增加宋軍深入吐蕃的距離。

吐蕃軍並不想和宋軍硬拚,宋軍裝備精良,器械眾多,訓練有素,大軍更是擁有強大的意誌,這一點吐蕃人很清楚。

從大宋這幾年對外的作戰中就能看到,契丹人,西夏人,這些彪悍的草原民族都在宋軍的攻伐下或是灰飛煙滅,或是成為了大宋的一部分。

楊懷玉率領三十萬大軍兵分三路向吐蕃推進,三十萬大軍不可能一起行動,隊伍太過冗長根本無法指揮,沒人會傻到讓三十萬大軍一起行動的地步。

糧草的問題解決了,自然就應該上路了,但楊懷玉用兵非常緩慢,他指揮大軍向吐蕃緩緩推進,他知道蔡伯俙為何不把準備好的糧食運來了,因為消耗太大。

三十萬大軍每天消耗的糧食是驚人的,單單依靠一次的補給遠遠不足,還需要不斷的向大軍運送糧食,推進的速度越慢,軍中的糧食便會越多。

當楊懷玉率軍抵達積石山的時候,蔡伯俙的糧草終於到了,這是一場遙遠的征途,路途雖然比不了不遙遠,但一路上前進的過程卻極為困難。

還好大軍並非是依靠雙腿走路,大軍有足夠的馬匹和馬車能夠提供代步,這樣能最大程度上的節省體力,也降低高原反應。

宋軍發現了一個秘訣,對付高原反應其實不是一件非常困難或是不可完成的事情,有些人是真的不能適應高原反應,但有些人雖然看著病了,但過了一段時間他們就會沒事。

減少體力的消耗,在應對高原反應上很有效,在進軍吐蕃之前,大宋禦藥院便派來了醫術高明的禦醫親自上了高原對症下藥。

數十名禦醫在高原帶了數月發現了許多中草藥對高原病十分有效,其中紅景天和黨參,丹參,黃芪,麥冬。

這些藥材已經被製作成成藥,宋軍將士已經配發隨身攜帶,誰若是急病,立刻服用,稍緩即好。

這些都是大宋之前早早便準備好的,否則吐蕃高原並非是那麼容易跨越。

而這便是大宋用技術再次改變不可能的一幕,但誰也不知道悄然的準備有多麼重要。

13464/5748633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