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世界已經被攪得如火如荼,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
羅馬帝國已經陷入混亂之中,大宋的武器如同流水一般向羅馬帝國彙聚,這時候已經不是他們自己在控製購買的數量,而是源源不斷的需求。
當戰爭開始打武器裝備的優劣,打武器裝備的數量的時候,其實就已經是開始打的國力了。
而當亨利四世企圖要統一整個羅馬帝國的時候,和他一樣想法的人不在少數,畢竟現在的羅馬帝國並非正統意義上的羅馬帝國。
長期的分裂和諸侯製,使得這裏的人充滿了對帝王寶座的欲望。
之前的法蘭克尼亞王朝雖然是帝國的皇朝,但實際意義上與諸侯國區別不大,隻不過是在對外戰爭的時候,皇帝能夠領導各國的聯軍而已。
地方上的政策或是稅收與皇帝並沒有太大的關係,當然也會進貢,隻不過在數量上實在太少了些。
這也給了諸侯國們以積攢力量的機會,雖然漢家的曆史上也有這種類型的分封製,可封國的數量和質量都無法與中央相比。
這才導致了諸侯會有叛亂,會爭奪地位,但國家的統一卻是最優先的前提。
羅馬帝國在多年以來已經達成了一種共識,所有的諸侯國都不會主動去發動戰爭,因為即便是攻陷了王朝的國都又能如何?
還是要去羅馬加冕,還是隻有原本的土地,最多稍稍擴大一些領土,可隨著時間的推移,四周的諸侯國,領主,貴族們又會不斷的蠶食。
但現在不同了,亨利四世在攻陷了四周的小領主,小貴族,小諸侯之後,便打出了統一整個羅馬帝國的旗號,開始向大諸侯國用兵了。
原本他認為自己的軍隊應該所向披靡,所有的抵抗都會在強大的皇帝近衛軍前灰飛煙滅,但結果卻相去甚遠。
亨利四世仿照了大宋的兵製,用募兵替換了役兵,他非常清楚的認識到一個問題,用錢雇傭來的士兵要比依靠信仰和忠誠抽調來的士兵更為勇猛善戰。
有些士兵甚至願意一輩子以作戰為工作,從中賺取豐厚的報酬,但讓他萬萬沒有想到的是,用錢招募來的士兵開銷巨大,成本高昂。
當他不斷的獲勝,不斷的占據富庶的地區時,軍隊規模的龐大對於亨利四世來說並沒有什麼問題。
但當他擴張的步伐受到阻礙時,當那些諸侯國,大小領主團結起來的時候,他的擴展腳步便開始逐漸放緩。
尤其是在武器裝備上不在占據優勢的時候,推進的速度明顯放緩的時候,亨利四世在財政上遭遇的危機便更為強烈了。
從他發動統一戰爭開始,趙仁就寫信明確的告訴他不是時候,他並沒有自己想象的那麼強大。
準備的時間太短了,即便是大宋在當初進行一場大戰時也要準備數年時間,何況是法蘭克尼亞王朝?
但亨利四世一意孤行,他的執著完全用錯了地方,他隻需要趙仁給他承諾的加冕,給他名正言順開始擺脫羅馬教廷的力量。
於是作為守信用的人,趙禎按照當初的約定去做了,派遣了真神教的祭祀前往了施派爾給他進行了加冕。
即便如此趙仁還是在最後提醒了他,但亨利四世並沒有再次相信老朋友的提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