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序言(1 / 1)

眾所周知,是納粹德國發動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但“眾所周知”的就一定是真理嗎?在伽利略從比薩斜塔上拋下兩個球之前,眾所周知羽毛比石塊落地要慢,因為羽毛比石塊要輕;在哥倫布之前,眾所周知世界上隻有歐亞大陸和非洲大陸;還有,眾所周知世界人和人都是同樣的生物,但偏偏有高低貴賤之分……,諸如此類還有很多,但都是似是而非,所以,眾所周知的東西並不等於這就是真理,真本身才是常識。

不論你是否承認、是否相信,這個世界的命運往往掌握在極少數人手中,這個極少數非常少,多了說可能有幾千人,少了說可能就決定於三、五個人。這絲毫不誇張,歐洲七年戰爭打得熱火朝天,俄國的手已經觸及到了勝利果實,但葉卡捷琳娜發動了宮廷政變,於是整個歐洲大陸的戰爭形勢立即風雲變幻,俄國放棄了近在咫尺的勝利果實,改變歐洲命運的就是葉卡捷琳娜一人,假如她沒有發動政變,那麼曆史必將改寫。

在現代,一個大型公司的運作發展有一個核心決策層,這個決策層就是董事會,而董事會內部實際上具有決定權的也就是幾個人,甚至也可能就是一、二個人,這一、二個人的思想意誌決定了公司的發展;在某一個行業的市場內,整個行業也有龍頭老大,因此這個龍頭老大也就具有了影響整個行業命運的能力,所以,實際上我們的世界中一直存在一個道理,那就是壟斷越集中,決策也就越集中,最後看似宏大的發展和命運轉變實際上往往是由幾個人來決定的——一個小店是由一個店主來打理的,一場戰役是由雙方的主帥來決策的,法國大革命後的歐洲曆史就是由拿破侖一個人來主筆撰寫的,如果再放大些呢?沒有大流士一世很難說波斯帝國能否崛起,而沒有提米斯托克利雅典絕對無法取得薩拉米海戰的勝利,而雅典如果未能阻擋波斯的進攻,那麼今天的歐洲很可能更像是一個大伊朗。

決策權歸結於極少數的一些人,那麼就會產生一些精英組織,這些精英組織會像組織嚴密的帝國一樣,操縱整個國家。自然,近現代民主製掩蓋了這些組織,似乎現代國家的權力運轉是需要人民授權和民眾監督的,但實際上,無論有沒有民主製,精英組織就是精英組織,他們根本在不在乎所謂的國家權力機製和監督機製,他們依靠的並不是這些,他們依靠的是看不見的力量操控,因為他們控製的是力量,而非權力。

當一個人擁有力量的時候,就會明白力量和權力的區別,也會因此蔑視所謂的權力,在那時,權力不過是力量的工具,或者說擁有權力的人不過是擁有力量的人的打工仔,尤其是公共權力,更會被視為是一種支配大眾、國家和軍隊的工具。這很可怕,因為擁有巨大力量的人會攫取巨大的財富,這又使得他的力量更加強大。

而更可怕的是,當一些擁有巨大隱性力量的精英組織發生對抗的時候,整個世界都會為此而顫抖。在二十世紀初,西方世界形成了三大精英集團:歐洲傳統的猶太財團,他們以羅思柴爾德家族為核心;美洲新興的新大陸財團,他們以摩根家族為核心;普法戰爭後崛起的德國容克財團,他們以克虜伯等德國工業貴族為核心。這是一個三方博弈的時代,而希特勒和納粹黨則成為德國集團最鋒利的一把戰刀,但支配這把戰刀的並非德國,而是另有其人。

至於為什麼要發動一場導致千萬人喪生的戰爭,其實道理很簡單,對一些人是災難的事,對另一些人則意味著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