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5章 美國不再孤立(1 / 2)

珍珠港戰役日本以微小的損失獲得大勝,但對於接下來的整個世界戰爭格局,卻無異於自己親手大開了潘多拉的盒子。

事實上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以來,德國希特勒政府對美國參戰可能帶來的直接後果是有所評估的,因此始終采取避免與美國發生衝突的戰略。實踐證明,美國沒有完全參與到反對法西斯、發對帝國主義的戰爭中來之前,盟軍在對付軸心國方麵的戰事從未占有絕對的優勢。而珍珠港事件的爆發在一天時間內就促成了美國參與到盟軍的隊伍的決心,也直接加快了日本、德國和意大利軸心國勢力失敗的腳步。

從短期的效果來看,日本在珍珠港襲擊事件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他們以損失32架飛機,1艘潛艇和5艘超小型潛艇的代價而重創了美國太平洋艦隊,一天之內即獲得了中太平洋和西太平洋地區的製海權,在戰爭史上,這樣的戰果也是不多見的。在其後的六個月中,失去太平洋艦隊的美國海軍在太平洋戰場上失去抗衡能力,日本迅速占領了菲律賓、馬來西亞、荷屬東印度,將勢力範圍擴張至印度洋,從這個角度講日本實現了其預定的戰爭目的。

但從長期的效果來看,襲擊珍珠港事件是加速日本在中國等亞洲戰場上失敗的導火索。

首先,美軍的三艘航空母艦(企業號、列克星頓號、薩拉托加號)在襲擊當天並沒有停留在港內,日本在此次偷襲中並未摧毀美國在太平洋的核心力量,卻直接促使美國建立了以航空母艦為中心的海上戰略指導思想——這是一個至關重要的戰略轉變,以往,美國並沒有過多地關注航空母艦,其海軍作戰思想仍停留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主導思想仍然是進行日德蘭式的以戰列艦為主的艦隊大決戰。這個思想轉變甚至比美國贏得對日戰爭還要重要,因為這導致了美國在二戰後持續至今的以航空母艦為中心的海上力量部署,而且,這種航母艦隊在戰後越來越多地承擔起政治威懾的作用,尤其在冷戰之後更成了美國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有利武器,因此,有必要對這一戰略轉變祥加敘述——太平洋戰爭證明,航空母艦才是海上戰爭的主角,而戰列艦的作用則遠比預想的小的多。珍珠港事件發生後,美日兩國在太平洋戰場進行了四次以航空母艦為核心的海戰,以現代回顧曆史來看,這也是美國在珍珠港事件中得到的最寶貴收獲之一。

第一次以航空母艦為核心的美日海上戰爭是珊瑚海戰役,在這次海戰中,美軍在太平洋艦隊司令尼米茲的指揮下,炸沉日軍祥鳳號,重創翔鶴號,雖然美軍在此役中也付出沉重代價,列克星敦號被擊沉,約克城號嚴重受傷,但此次戰役畢竟是太平洋戰爭爆發以來,日軍海軍首次受到重創,為此後幾次海戰的取勝奠定了基礎,具有重要的曆史意義。珊瑚海戰役後,美日在中途島又展開了第二次航母之戰,這就是中途島戰役。由於在此次海戰爆發前,美國情報部門獲得了日軍的作戰部署,因此提前做好了從側翼伏擊日本艦隊的作戰思想。結果,美軍取得大勝,炸沉赤誠號、加賀號、蒼龍號、飛龍號四艘航空母艦,自己則僅僅損失了約克城號航空母艦。

1943年以後,美國繼續擴大航空母艦的數量,當時大概有幾十艘航空母艦在服役了,而日本方麵也意識到了航空母艦在海上戰爭中的重要作用,將航母數量增加到9艘。1944年6月,美軍與日軍在馬裏亞納群島再次爆發了航空母艦大戰,結果日軍被擊沉3艘航母,3艘受重傷,幾乎全部的艦載機被擊毀,而美軍僅有兩艘航母輕微受損,至此,日本航母艦隊基本上失去了攻擊能力。1944年10月,日軍決定與美軍在萊特灣決一死戰,這也是美日在海上展開的第四次航母之戰,在這次戰鬥中,日本為了挽回自己在海軍方麵的弱勢,采用了調虎離山計,試圖用戰列艦隊突襲美軍登陸部隊。盡管美軍第三艦隊順應了日軍的計謀,放棄攻擊戰列艦,而迎戰日軍的航空母艦,但強大的美國海軍已不是日本預想中的那樣脆弱,結果,日軍僅存的四艘航空母艦全部沉沒,至此日本的太平洋航空母艦艦隊全軍覆沒,這樣的結果也讓人不得不感謝當年的偷襲珍珠港事件。這四次航空母艦大戰美軍最終獲得了絕對性的勝利,進而扭轉了整個世界戰場的局麵。也使傳統的巨艦大炮時代成為過去,航空母艦主宰海上戰爭的時代已經來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