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為什麼常人大腦隻開發10%?(1 / 2)

在回國的途中,程升一直在想過去三年來的點點滴滴。

1997年,全國人民處於歡迎香港回歸的籌備之中,每個人臉上都洋溢著甜甜的幸福。作為科研人員,程升想給祖國一個驚喜,可是加入人類基因組四年,中國沒有分到到任何獨立研究的版塊,這讓他極為惱火。正是這個時候,他在一次在複旦做演講的會上,遇到了一個非常出色的大四學生,叫李超。

1998年在國家科技部的領導和牽線下,在上海成立了南方基因中心。當時李超剛考上研究生,是程升的關門弟子。通常情況下,在南方基因中心工作的均是有各種頭銜的科學家,隻有他一個是學生。但是因為程升的麵子,沒有人提出異議。

1998年,組建了中科院遺傳所,1999年在北京成立了北方人類基因組中心。1999年7月在國際人類基因組注冊,得到完成人類3號染色體短臂上一個約30Mb區域的測序任務,該區域約占人類整個基因組的1%。

而剛好,那個不知名的基因就在三號染色體上,同樣,對於這個基因,國內也進行過一次大會。

在會上,李超提出了兩個為什麼:為什麼人類絕大部分的大腦都處於休眠狀態,而沒有得到開發?是因為人類懶惰嗎?還是由於其他的什麼原因?為什麼DNA非得是兩個螺旋結構的基因片段?而不可以是三個四個,甚至更多?控製這些結構的遺傳因素又有哪些?

會上全場鴉雀無聲,就連平日裏誇誇其談的各路記者都啞口無言,忘記了提問。

沉靜了片刻,李超繼續說道:“論資曆,我不及在座的任何一位,可是我還是想站出來說說話。上世紀初,人類的科研已經達到電子、質子、光子甚至誇克的水平。當人們用傳統的方法研究這些微粒的物理特性時,驚奇的發現,以往百試不爽的牛頓物理學定律在這些微粒上失效了。在學術界,這無異於引發了10級大地震,撼動了以經典牛頓物理學為基礎建立的各個自然學科,包括物理化學生物,並向醫學、哲學甚至道德倫理等各個領域延伸。這一係列的連鎖反應很快將整個科學界崩塌。人們甚至已經嗅到了世界末日的味道。

這個時候,一個年輕的科學家站出來了,確切的說,他那時還不能稱之為科學家。而是德國專利局的一個極為普通的工作人員。他當時的年歲,和我現在的年齡相仿。我想大家已經猜到了,他就是愛因斯坦。

愛因斯坦認為,以往我們的研究對象是大物件,大到宇宙天體甚至各種星係星雲,小的也是類似小砝碼小藥粉之類,比起電子質子,全都可以稱得上是龐然大物。而這些龐然大物都有個特點,就是它們的運行速度比起光速就低了太多太多!而物體的物理性質,往往和它的運動狀態有關。這就導致了牛頓物理學不適用於高速運轉的物體。

於是,愛因斯坦提出了狹義相對論,十年後進一步提出廣義相對論。從此化解了牛頓物理學危機。

很多人可能想不明白我今天為什麼講這個。

其實,科學永無止境,我們了解得越多,越感覺到自己的無知和卑微,於是,我們越來越不敢說話,越來越唯唯諾諾,甚至又重拾擯棄了很多年的信仰,認為也許上帝真的存在。事實上,那些我們所學到的知識,有些時候會成為一種累贅。它們把我們的思維用條條框框束縛住。把我們搞得像那隻罩鍾理論下的跳蚤,即便已經撤掉了壓在身上的罩鍾,我們仍然匍匐在地。

……”

終於有位考古學者受不了,打斷了他的話:“你說了這麼多,到底想要表達什麼?我們今天是來討論如何著手研究那個未名基因的,而不是聽你這些陳詞濫調的!”

對此,李超顯得很是尷尬,滿臉憋得通紅,整理了會思緒,繼續道:“您說的沒錯,我們今天就是討論如何研究那個基因的。可是我想問一下,在座的各位都是各個領域的專家,為何被一段小小的堿基對搞得手足無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