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完正事,羅景年方想起才想陪著祖父的李三娘來:“……我才知道,這位李三娘子,原是阿昭的故人,若不是她,我們也不可能提前知道安西暗中屯兵的事情,並且有充足的時間作出準備,若是不知實情,安西利用阿晢表哥回京完婚之時發動兵變,哪怕最終鎮壓,怕也要傷筋動骨了,說起來,李三娘是立了大功的。”
羅徹笑道:“那丫頭性子開朗率真,倒是個好姑娘。”
羅景年道:“孫兒瞧著,這李三娘年紀可不小了,一直住在咱們家的莊子上,也不是個事兒,要不孫兒瞧著同僚裏若有合適的,給她尋門親事如何?我瞧阿昭待她極是上心,若真成了,阿昭必也高興。”
羅徹白了他一眼:“這些事情不需你操心,那丫頭自有心儀的郎君。阿昭也是知道的,且男方的長輩們也是允了的,隻等安西事了,過了國孝,便可把三娘嫁了。隻是,她家人皆在北方,當初來京城又頗受了些挫折,既是在這處田莊上住了幾年,又常陪我下棋說話,倒也算是替你們盡孝了。我與三娘子卻也算有些祖孫之情,將來她若出嫁,便由咱們府上給她備份嫁妝吧。”
羅景年一想也是,阿昭這一兩年間,來羅家田莊上的時間尤其少,祖父在田莊上,倒確實多耐這位李三娘陪伴,也解了老人家幾份孤寂之情。這李三娘周到大方,祖父既喜她性子,又說出有祖孫之情的話來,等她出嫁時由羅家備份嫁妝,他不如索性讓老人家更高興些,便道:“祖父這麼說,倒顯得我們不孝了,既是祖父喜歡三娘子,她這幾年倒替我們在祖父麵前盡了不少孝心,一份嫁妝也不值什麼,不如索性再予她些體麵,讓父親和母親認了三娘做義女,我當她妹妹發嫁就是。祖父覺著可好?”
羅徹的幾個親孫子孫女,也隻羅景年是他一手教導大的,其它的兩個嫡孫女,一個庶孫,一個庶孫女,卻素來與他不親,反是李三娘,因常倍身側,他老人家又喜這姑娘爽利開朗,倒是真當自己孫女兒一般相待的。聞言點了點頭:“我原不在意這些虛名,不過你既提,便這麼辦吧,到底咱們國公府的義女,將來到了婆家,也有幾份體麵。”
說起來李三娘在安西的事情上是有功的,隻是若為她請功,一時她原本已嫁的身份便瞞不了,二來,她揭出安西屯兵之事已有三年的光景,對安西的暗中屯兵的事情,所有的準備也都是暗中進行的,為著秦懷用,事情並沒有報備給黎帝知曉,等安西事定再為李三娘請功,便不適合,隻能暗中補償。
說起來,一個越國公府宮女的身份,於平民百姓而言,實在不算低了。
羅景年見祖父高興,便笑道:“擇日不如撞日,既是喜事,不如索性求了李三娘來,把這好事也與她說了,讓她也高興高興,等回去後,我再與父親母親稟明,大姐姐和景辰都出嫁後,我又忙於差事,家裏隻景華一個常陪在母親麵前,如今多了一個兒女,母親想必也高興的。”
羅景華年紀也不小了,但至齊良琴嫁入魏王府做了世子妃後,羅景華外出遊曆,也不過半年前方回京城。他的親事也因此耽擱了下來,隻是封姨娘是個安份的,雖說心中也著急,可知道衛夫人並不是個會虧待庶子的人,倒也沉得住氣。羅景華自己則是根本不急,何況前頭還有個羅景年這位兄長也未娶親呢。
羅景華回京城後,倒是一直閉門不出,在外遊曆了幾年,回京後又重新拾起書本,不改前誌,依舊打算通過科舉,走一條屬於他自己的路來。不過閑暇時,羅景華則常陪著衛夫人說話,尤其經曆一場宮變,作為羅家惟一留在府裏的男子,羅景華更是一直守著衛夫人,生怕衛夫人有個閃失。如此孝心,與嫡母的母子之情更進了一步不說,就是羅景年心中也十分感激。畢竟,若不是羅景華在,那幾日衛夫人隻怕更擔驚受怕。
倒是從小到大一直不肯安份的羅景雲,至羅景辰出嫁後,也沒了折騰的心情,兼著她姨娘的母家鄂國公府日漸勢敗,她也老實起來,一場宮變,鄂國公府抄家流放,她徹底沒了底氣,如今倒是安安份份的。不過因衛夫人不喜,她又到了待嫁的年紀,衛夫人隻把她拘在她自己的院子裏學規矩,尋常並不見她。隻羅景雲因一直心高氣傲,偏又是個庶出的,婚事一直不順,如今還沒定下婆家。
且不說羅家兩個庶出的兄妹,隻說羅景年派了人請了李三娘來,把羅家想認她作義女的事情說了,李三娘先是驚愕,後則遲疑起來。
羅景年見她不語,問道:“三娘子若是不願意,也沒什麼。”
李三娘忙道:“這是天大的體麵,三娘豈有不願意的,隻是三娘子不過是莊戶之女,怕是丟了國公府的臉麵,心裏實在惶恐。”
羅徹最是不耐煩別人糾結的,便冷哼了一聲。
羅景年笑道:“妹妹卻是多慮了,祖父喜你性子開闊爽朗,這幾年間你代我們在祖父麵前盡孝,我們原該謝你的。至於認你做國公府小姐之事,祖父是很高興的。祖父還特地叮囑於,等將來你出嫁時,就由咱們國公府給你備份體麵的嫁妝。若是妹妹願意,回城後我便稟了父親母親,到時候再行認幹親的儀式,妹妹覺得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