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二六章 北京保衛戰(六)(1 / 2)

楊寰宇那一絲情緒的波動,並沒有逃過段祺瑞和閻錫山兩個的眼神。但在段祺瑞和閻錫山的心裏,解讀的內容卻有些不太一樣。在段祺瑞看來,楊寰宇還是太年輕了,還稍稍有點沉不住,嗯,要是換成徐樹錚,肯定就不會這樣。閻錫山的心裏想的卻是不枉自己投身到了楊寰宇的陣營,看人家楊寰宇,聽說要自己承擔責任來應對國會質詢,人家心裏有愧呢。

兩人的這些感受也就是一瞬間的事,段祺瑞看到楊寰宇情緒低落下去,也就沒再賣關子,把他的打算說了出來。

“針對國會的質詢,我想可以從幾個方麵來回應他們的質詢。首先,奉軍這次出關,國防軍是倉促應戰,缺乏必要的準備。這兩年,我們國防軍從八個師擴展到七十多個師,各部都在忙於整編、換裝和新兵補充,各部對新換裝的武器裝備還缺乏必要的熟悉,補充的新兵也缺乏必要的訓練。而精銳的原國防軍八個師,大部都在蒙古,防備蘇俄可能的入侵。以新整編的部隊,應對這幾年訓練有素的奉軍,傷亡率高一點也屬於正常。”段祺瑞看著兩人,說出了第一個理由。

聽到段祺瑞的這個理由,楊寰宇和閻錫山表情都有些奇怪,這個理由應該沒閻錫山的什麼責任吧?

“其次,從國防軍的使命來說,防禦外侮才是第一位的。所以,軍委會後勤部對戰備物資的保障,重點都傾斜在了蒙古和新疆負責邊防的各師上了。對於內地的防衛部隊,並沒有儲備大型戰役所需的各種物資,以至於在京津戰區,軍需供應不足。這個就需要百川將軍負一點責任。不過我們和奉軍之間,畢竟還屬於華夏的內部矛盾,即使兵戎相見,依舊不可能抽調邊防部隊各部的軍需物資儲備。”仿佛看出了楊寰宇和閻錫山眼中的疑惑,段祺瑞第二條理由看上去倒確實需要閻錫山挑一點擔子,至少是對奉軍會挑起內戰,缺乏預見性,以致準備不充分。

對於段祺瑞的這個理由,楊寰宇和閻錫山倒沒什麼意見。事實雖然有些不同,但這樣說,應付國會那些不明真相的議員,還真是沒什麼問題。盡管真實情況是楊寰宇有意把京津地區做誘餌,引誘奉軍出關,而奉軍也一如楊寰宇預計的那樣出了關。可這絕對是不能說的。

“三是隨著國防軍急速的擴張,華夏目前的軍工生產以及工業生產能力,還不足以支撐整個國防軍對武器裝備的需求。當然,閻副委員長領導的後勤部,也正和德國人合作,建設能夠製造新式槍械和火炮的兵工廠,以滿足日益壯大的國防軍的需求。”段祺瑞看了一眼閻錫山。從這一眼裏,楊寰宇和閻錫山明白了,這才是真的要閻錫山承擔責任的地方。可這個責任屬於可有可無一類的,如果真要抓住這一點不放,那麼,好吧,巧婦也難為無米之炊不是。政府和國會批準的國防軍預算就這麼多,閻副委員長想要加速建廠,也得有錢不是?那樣的話,國會需要質詢的目標就成了政府和國會自己了。

看到段祺瑞說完這些,笑眯眯的不再說下去,閻錫山不露聲色的輕舒了一口氣。這些責任都是名義上的,在實質上起不了任何作用,無非是那他的名義為國防軍的高傷亡率做個推諉。嗯,國防軍並不是戰鬥力下降了,而是因為華夏目前的工業生產能力不行。你們也想國防軍降低傷亡嗎?那好,在接下來國防軍和德國人之間的合作上,你們就多支持點吧。

“看來國會的這個質詢也並不隻是壞處,也有好處哈。”但從段祺瑞列舉的理由裏,楊寰宇卻想的更遠,不由的開口道。

“哦,寰宇還想到了利用的法子?看來老夫的這個想法也算拋磚引玉了。”段祺瑞聽到楊寰宇這麼說,不由得撚了撚唇邊的胡須,笑了起來。他對楊寰宇快捷的反應感到高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