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五六章 英美介入調停(1 / 2)

幣原重喜郎的效率非常高,他為了盡快和英美達成協議,並沒去找英國和美國的駐日本大使,而是直接給日本駐英國和美國的大使拍了電報,要求他們以最快的辦法聯係英國首相斯坦利.鮑德溫和美國國務卿佛蘭克.凱洛格。

美國國務卿佛蘭克.凱洛格是個反對國家之間的問題通過戰爭方式解決的人,他和法國外長阿裏斯蒂德.白裏安一起,熱衷於在世界範圍內推行非戰公約。也因此獲得了諾貝爾和平獎。他在和日本駐美國大使見麵之後,對於日本要求美國參與斡旋華夏和日本之間的衝突的請求之後,很熱情的答應了下來。他覺得這又是一次推進他的非戰理念的具體實踐。

不過日本人在英國卻沒有這麼運氣了。英國首相斯坦利.鮑德溫對日本人的請求不置可否。他需要評估華夏人的態度,以及英國插手之後,是否會引起華夏的反感。他可不象凱洛格那樣,打著非戰的旗號到處忽悠人。

凱洛格的非戰理念是忽悠人嗎?答案是肯定的。以目前的世界格局,非戰理念符合美國的利益。第一次世間大戰,整個歐洲被打得千瘡百孔。美國參戰比較晚,雖然沒撈到多少好處,卻也因遠離戰火,國家的工業和經濟發展得到了穩定的發展。在這個時候,解決國家之間的矛盾不使用武力的話,那就隻能采用經濟的手段。這樣一來,做為目前世界上頭號工業和經濟強國,肯定是最大的得益者。然而可笑的是,大多數人都把目光注意到了非戰兩個字,卻沒去想,這兩個字背後的利益糾葛。

英國首相鮑德溫最終同意加入華夏和日本之間的斡旋。促使他做出這個決定的是當時的英國財政大臣溫斯頓.丘吉爾。丘吉爾在這個問題上,慫恿鮑德溫參與的理由,正是西園寺公望的理由。英國在南亞和西亞有著巨大的利益,而華夏在亞洲的崛起會嚴重威脅到大英帝國在亞洲的利益。在這樣的情況下,扶持一個華夏的對手,對英國是有益的。

楊寰宇被匆忙地從張家口叫回了武漢,英國和美國相繼宣布介入華夏和日本的爭端,使華夏負責和日本人談判的督察院長汪兆銘有些無所適從。本來他得到的機宜是和日本人扯皮和拖延時間,華夏的領導層裏為此也達成了共識。可如今英美高調介入,要調停斡旋華夏和日本之間的衝突,就意味著和日本人之間的談判要從做戲,轉變成實質性的談判了。這樣一來,談判的底線在那裏?

做為華夏國防軍的締造者和實際上的領導者,他的意見無疑是誰也不敢忽略的。是打是和,華夏國防軍的態度才是決定性的。

“廢除馬關條約等一切不平等條約,歸還台灣、澎湖,從東三省撤軍,交出廢帝傅儀,收回所有在華夏的日本租界,賠償華夏軍費損失。這就是我要求的底線!英國人和美國人能讓日本答應這些條件,我就認可他們的斡旋,不然,讓他們那涼快就上那去呆著好了。”坐在辦公室裏的楊寰宇,聽完汪兆銘的彙報,冷笑著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