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九零章 叛亂(二十)(1 / 2)

薑大柱和朱耀華的電報先後送到了華夏軍事委員會。從這兩份報告來說,西北平定叛亂基本上已經是板上釘釘了。至於這次叛亂的頭目和加尼牙孜還沒抓住,那都是小事情了。剩下就是怎麼善後的問題。可在這個如何善後的問題上,楊寰宇卻和段祺瑞第一次產生了分歧。

以楊寰宇從前世學到的經驗,他覺得,搞民族自治比較有利於今後的治理,隻要有強大的駐軍壓在當地,把民政權交給當地民族人士,就不會出大問題。同時,輔助以推行義務教育製度,凡是適齡兒童和青少年都要進免費的學校接受教育,當然,要教授的重點自然是漢文和華夏曆史。把所有這些當地民族的後代子女,都讓他們牢記自己是華夏人。另外,修建西安至迪化的鐵路,加強西北和中原腹地的經濟聯係。

還有一個措施,就是移民。通過大量的移民,並且鼓勵通婚,攤薄當地族人在西北的總人口中的比例。華夏民族是個最善於同化異族的民族,隻要能平穩的經過幾十年,兩三代人之後,各族混雜,很難再會發生這次這樣民族矛盾而引發的叛亂。

不過,段祺瑞不這麼想。他認為,華夏的社會是漢族人為主流的社會,自然是以漢族人來主導,政府裏可以安排一些當地民族的官員,比如這次平叛立下功勞的烏斯滿和堯樂博斯。如果按照楊寰宇的辦法去做,也許,幾十年以後,能徹底解決當地的民族問題。可是,前期投入巨大。

“不知道你有沒有想過,西北那麼大的區域,我們為何隻在新疆駐守了兩個乙種師?是沒辦法多駐啊!從中原到西北,路途遙遠,兵員、軍餉、軍需後勤等都無法及時補充。你要多駐幾個師在那邊,士兵的槍裏沒子彈,和燒火棍有區別嗎?”段祺瑞覺得楊寰宇太理想化了,以目前的狀況,駐守幾個步兵師都很困難,別說這次派出去的裝甲機械化部隊了,再增加油料和維修配件的供應,為西北那塊地方,他都覺得有些得不償失。

“所以,才要下決心修鐵路麼,隻要把鐵路修起來,那麼,也就是在修好鐵路之前,後勤的壓力大一些。”楊寰宇有點不以為然。

“錢呢?數千公裏的鐵路線,拿什麼錢來修?政府裏的那幫人,會同意拿出這麼大一筆錢來修這條鐵路嗎?”總後勤部長閻錫山插話了。他也不同意楊寰宇的想法。

“這條鐵路不僅僅是民用,他更是戰略性的。就像蘇俄他們的西伯利亞大鐵路,如果沒有這條鐵路,廣袤的西伯利亞和遠東,當年老毛子又怎麼能控製得住?現在,蘇俄人和高爾察克的戰爭,不就在這條鐵路沿線進行嗎?道理很明白,隻有控製這條鐵路,才能真正控製西伯利亞和遠東。我們這條路也是一樣,我們可以以軍方出麵,組織修建。不需要政府他們同意。他們隻需要配合我們在人力組織上支持我們就行。我們軍委會管轄的鋼鐵廠可以為這條鐵路提供鋼軌,這就把最大的一筆投入解決掉了。如果我們的鋼鐵產量不夠,我們可以繼續擴建這些鋼廠。”楊寰宇強調這條鐵路的戰略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