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七零章 北方工大(1 / 2)

馬君武在孫寶琦的陪同下,在張家口四處參觀,他沒有急著去見楊寰宇,隻是冷眼看著楊寰宇如何解決吵的沸沸揚揚的蒙區自治風潮。風潮最終雖然被平息了下來,馬君武卻對這個解決辦法有點不以為然。他覺得這種誘之以利的方式,是一種很危險的方式。一旦北方特區政府不能滿足那些盟旗的期望,這股自治的風潮依然會卷土重來,到那時,就不是用砸錢能解決的了。那時,北方特區政府要麼同意他們自治,要麼就是流血衝突,沒有第三種選擇可選。北方特區政府能滿足這些盟旗的期望嗎?在馬君武看來,顯然是不可能滿足的,那麼大的區域,每個地方都要投資的話,北方特區政府瞬間就會破產。

這個看法,使得他在前期參觀中,對張家口一帶的工業成就而樹立起來的,對北方特區的良好印象,立刻崩塌了大半。他不認為在這樣一個隨時可能引爆民族衝突的火藥桶上的地方,能讓學子們安下心來做學問。當他把他的想法告訴陪著他參觀的孫寶琦時,很意外的發現,孫寶琦對他的擔憂一點也沒表示出任何的憂慮。反而讓他在見到楊寰宇時,自己向他提出來,讓他聽聽楊寰宇為什麼這麼做。就是在這樣的狀況下,馬君武來到了楊寰宇的辦公室,見到了這個做事不太按常規的年輕人。

“在回答先生的疑問之前,我想先請教一下先生。當一個人感到饑餓的時候,給他吃什麼,能解決他的饑餓?”楊寰宇想了一下,沒有直接回答馬君武的疑問。

“當然是食物,南方米,北方麵。隻要能吃飽的東西就行。”馬君武心裏有點不高興,這算什麼?這麼簡單的問題,是欺負我老糊塗了?

“是啊,米、麵、雞鴨肉食、蔬菜乃至瓜果都可以。同樣,解決民眾的生活問題,讓他們的生活富裕起來,也不僅僅是大筆的投資辦工廠一條路。”楊寰宇笑著向馬君武說道。

“哦,願聞其詳!”馬君武心裏那點不快頓時被丟在了一邊,這不是楊寰宇小看他,而是楊寰宇用這個比喻引出話題。這當然就吸引住了他。

“簡單來說,就是四個字,因地製宜。不同的區域,有不同的特點和特色,那就需要使用不同的方法。就如同有人認為要實業救國,有人認為教育救國,有人認為立憲救國,有人認為共和救國一樣。其實,並沒有那一個單純的方法就能救國。華夏之大,很多地方都有它獨特的地方,並不是某一味良藥就能包治百病。

不僅僅是蒙區,其它地方也是一樣。有的地方土地肥沃,可以發展農耕,讓那裏以後變成塞外糧倉,比如哲裏木盟北部;有的地方,地處交通要道,是南來北往的客商必經之地,可以發展商業,讓那裏變成物資中轉的樞紐;有的地方有礦產,可以依據出產修造相應的工廠;有的地方是一望無際的大草原,那就重點發展畜牧,並在合適的地方建造紡織廠、皮革加工廠、食品廠。

總之,我們可以根據各地不同的特色,做出各自不同的規劃,然後投入相應的資金。這個投入是有側重的。物資集散地,我們隻要投資貨場和鋪麵;農耕區域,我們投入水利和農業機械;畜牧區,我們隻要投資幾個相關的工廠;這些都花不了太多的錢,隻有那些大型礦山附近,才可能象張家口這裏一樣,投入巨額資金,修建道路,建造大型工廠。即便是這樣,也不會是一次性就有多大的投入,我們會控製規模,做好規劃,逐步加大投資。理想的狀態,是在初期的投入見到效果之後,用那裏賺到的錢,來做第二次,第三次的投入。先生認為,要是這樣做,北方特區的財政可以支撐嗎?”楊寰宇的一篇長篇大論,聽得馬君武目瞪口呆,這是一個軍閥嗎?如此的心有錦繡。

“但你不是還要投資教育,而且,你還有軍隊要養,這些也都是花費不菲的項目。以現在的北方特區,稅收肯定是不足以支撐的。你這是有地方籌款?”馬君武在心裏默默的做了個計算,雖然有些投入都不是很大,但架不住項目多啊,他對北方特區的財政收入能否支撐得住還是心有疑慮。

“前期肯定需要一些借款來支持。所以我才要辦教育啊,我希望中的張家口工業大學,是要能夠結合我們的項目建設來辦,要學以致用。比如,能提高礦石提煉的比率,能增加工業產品的質量和精度,能提高我們生產的食品的保存時間,能節約我們工廠和生活中對電力和煤炭的消耗等等,這些都是我們的大學要解決的問題,和研究的方向。比如我們生產的布匹比別人的更結實更耐磨,同樣的原料生產,我們就能比別人的產品賣的更貴些,利潤更高些。要是我們生產這匹布的原料比別人能更少些,消耗的電力也更少些的話,利潤又可以再多些。要是我們用同樣的時間,能生產更多數量的布匹,成本還可以下降。這就是我們辦學的目標,我們就是要能培養出在方方麵麵能為生產解決這種實際問題的人才。”楊寰宇把話說到這個程度,馬君武終於服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