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七二章 蒙古騎兵(1 / 2)

蒙古王公的領地和政府行政區的管轄,眼前的矛盾雖然以重疊區出租的形式托管給了政府,可也隻是治標不治本。要治本,就得想辦法消除這些王公在蒙區民眾間的影響力。楊寰宇可以容忍讓這些王公過上優裕的生活,也可以容忍給他們在政治上一個名義,但不能容忍他們在蒙民中擁有實際的影響力。

要達到這個目的,就隻能從蒙民那裏想辦法。隻要蒙民認政府的命令而不是認王府的命令,事情大約就成了大半了。說白了,楊寰宇想到的就是改土歸流,在全蒙設置市縣。

想要改土歸流,在蒙區,察哈爾的八旗四群是最容易的,他們采取的是總管製,總管是不世襲的。麻煩的自然就是盟旗了,盟旗裏的王公貝勒固山貝子們可都是世襲的爵位。民國初年,由袁世凱和孫文為代表的南北雙方和蒙古王公聯合會達成了《關於滿蒙回藏各族待遇之條件》的約定,其中的第三條:王公世爵概仍其舊;就把這些蒙古王公們的特權全都保留了下來。也成為現在這些王公們維係特權的法律依據。

有了這個想法,楊寰宇借著開軍事會議的名義,把四大警備區的司令徐樹錚、閻錫山、吳佩孚、徐庭瑤和參謀長楊愛源召集到一起開會商議。這五人之中,三個涉及到了蒙區。更主要的是楊寰宇的采取的第一個行動,算是個軍事行動,他要組建蒙古騎兵師。要削弱蒙古王公的勢力,首先就要設法解除他們的武力。蒙古王公掌握的武力,就是各盟下屬旗的旗衛隊。楊寰宇組建蒙古騎兵師就是打算收編這些旗衛隊。

“收編旗衛隊,這個沒問題,可軍官怎麼解決?這些蒙古旗衛隊的軍官可難堪大任。要不,把我們同學裏那些騎科的畢業生安排進去?”參謀長楊愛源擔心這些旗衛隊官兵的素質太差。

“少量安排可以,一旦安排的人多了。怕是要引起那些王公們的抵製。”徐樹錚插話道。

“要是不換人,這些軍官依舊要效忠他們的主子,你組建這個騎兵師還有什麼意義?人肯定要換!我手頭上倒是有個人,現在正關在奉天的監獄裏,不過不知道他願不願意幹。他對我們可沒好感。不過他對這些蒙古王公也同樣沒好感。”閻錫山思索了片刻才說道。

“你推薦一個關在你監獄裏的囚犯?”吳佩孚驚訝的看著閻錫山,嘴裏問道。

“這個人,怎麼說呢。他叫孟青山,曾經是哲裏木盟達王的旗衛隊軍務梅林,也就是達王旗衛隊的統領。不過因為反對達王把旗衛隊用來收租的土地收回,而被達王革職。他牽頭鼓動牧民反對在哲裏木盟把牧民轉為農耕,到奉天找達王請願,被達王派人抓了,關在奉天的監獄。在蒙區,這家夥還是蠻有名的。”閻錫山解釋道。

“嘎達梅林?是這個家夥吧?”聽到這裏,楊寰宇腦海中閃過一個名字,出言詢問。

“對,就是這家夥!有點自以為是,真不知道他腦袋裏怎麼想的,牧民從遊牧轉為農耕,生活上有了保障,不是好事嗎?可他偏偏就要反對,還要鼓動牧民一起鬧事。我是愛惜他也算個人才,才留著他的命。”閻錫山輕輕的搖著頭,帶著點惋惜的語氣說。

“這很正常,牧民的生活是一種閑散生活,夏秋他們放牧,在放牧之餘收集一些幹草和牛羊糞便以備過冬,到了冬天,大部分時間都沒有太多的事情,清苦但卻自在。但是,農耕生活就不一樣,田間的勞作,強度比放牧割草強多了,雖有農閑,但還要做其它事情來補貼家庭開支。尤為重要的是,遊牧和農耕,在飲食生活習慣上有著巨大的差別。遊牧一旦停止,少了牛羊奶,沒了牛羊糞便,食物、衣物、燃料的來源都有了根本性的差別。冬天沒了牛羊糞便做燃料取暖,他們就需專門要去收集柴草。蒙古傳統的服飾,不合適穿著著耕田。一句話,遊牧轉為農耕,會引起他們生活習慣上的巨大改變。他們不習慣。這樣的情形下,不到逼不得已,他們不會放棄遊牧。牧場成了良田,他們就需要去找新牧場,找不到新牧場,又不想放棄遊牧生活,那就要試圖反抗了。”徐庭瑤在庫倫呆了很久,他眼裏看到的就是蒙民和漢族人在生活習慣上的巨大差異,他覺得,這個差異才是兩族之間難以融合的根源。

“牧區是肯定會大麵積保留的,隻不過在所有的盟旗裏,哲裏木盟的地域是最合適農耕而已。如果是因為生活習慣的差異,這個差異是可以逐步改變的。提高牧區的生產效能,比如把收割機改裝成割草機,提高牧民越冬草料的收集能力,用拖拉機提高牧民的運輸能力,這樣每個家庭能夠飼養的牛羊數量會大幅增加。牛羊以及附加產品也會大量增加,自用之餘,也能多出大量的產品用於交換。可以把這些富裕產品交換給那些願意改為農耕,卻還保留原有生活習慣的家庭。”徐庭瑤提到的蒙民生活習慣上的差異,楊寰宇覺得有必要重視。人的生活習性,並不是說改就能改的。南方人習慣吃大米,要是改成天天吃麵食,就會有大量的人無法適應,這種差異還算是小的。更別說蒙民這種與漢人完全不同的習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