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宗仁易幟,範國璋接受改編,馮煥章被逼下野,剩下福建的李奎元也孤掌難鳴。不得已,李奎元也宣布下野了事。好在蔣誌清還是遵循了北洋軍閥混戰以來的潛規則,對於宣布下野的將領也沒有為難。北洋時期的軍官們,戰場上打歸打,私下裏,都留著分情麵,那怕是兵敗被俘,也很少殺人。甚至有兩家男人在戰場上兩軍對陣,家裏的的夫人們在麻將桌上也在喜笑晏晏的對陣這種事情。
但不管怎麼說,這對蔣誌清來說,都是意外之喜。他終於可以騰出手來,專心的對付農民軍了。唯一有點不舒服的是劉湘也倒向了北方特區,隻是想到劉湘的小叔劉文輝是楊寰宇的得力幹將,心裏除了惋惜,也沒什麼好抱怨的。本來他在知道劉湘揮軍進藏後,他也打算著怎麼處理藏區問題呢,這下,沒他什麼事了,明擺著,劉湘進藏,是得到了楊寰宇的授意而為。那麼,藏區的事,楊寰宇還會容許他插手嗎?
最鬱悶的當屬共產國際代表米夫了,馮玉祥的下野,直接導致他大把撒出去的錢和軍火全都打了水漂。原來還盤算著在掌握了馮玉祥的部隊後,在華夏南方形成一個數省之地的紅色蘇維埃,這下倒好,不但加速了馮玉祥的倒台,還讓蔣誌清借勢搞定了南方宣布獨立的幾個省份。這下,所謂的軍閥混戰沒了,湘贛一帶的紅色蘇維埃倒是更加形勢嚴峻和險惡了。
蔣誌清手頭一下子多出來了十幾個師的可用兵力,對付農民軍的兵力一下子就充足起來,他開始按照李石曾給他的建議,在農民軍控製區的外圍,組織起封鎖線,然後再層層推進,穩紮穩打。
在這樣的變動中,最高興的無疑是楊寰宇。劉湘的加入,使得北方特區的控製區人口,一下子增加了五千多萬,這才是他覺得得到的最大的好處。在孫寶琦和張昭德前往四川,與劉湘協商後,開始在四川招募人員向北方各省遷徙。在這個招募過程中,土地,無疑是最具誘惑力的。
在秋收以後開始,在整個北方特區範圍內開始推行的“耕者有其田條例”,對一些大地主來說,是痛苦的。雖然北方特區政府采取的是收購土地的政策,但對這些地主們來說,依然感到吃了大虧。對北方特區向他們開放的工業企業的股份,實話說,他們並不看好。土地的收益,隻要土地能租出去,那就是穩定的收益。
可隨著配套“耕者有其田條例”一起頒布的“375減租條例”卻讓他們的收益直線下降,以往,他們的土地出租,是不管有沒有天災,每畝土地都能收到大約一石左右的糧食,價值約在八至十元,家有萬畝良田,就能有大約十萬元的收益。可隨著“375減租條例”的實施,他們每畝收到的糧食最多也隻有原來收益的六成左右,加上遇到天災,還要視災情輕重,酌情減免。相當於現在有萬畝良田,年收益也不過五至六萬元,遇到災年,或許還要減半。
還有一個問題,就是租種土地的人家少了。能分十年償還土地款,購買屬於自己的土地,誰還去租地來種?
北方特區官方定價的土地價格,最好的水澆地,是每畝四十元,畝產糧食大約兩石左右,價格大約十六至二十元的幅度內波動。旱地的價格減半,每畝二十元。這個價格比起十年前,當然是高了不少,可還是讓多數地主覺得虧了。
隻是這兩個法令的頒布,使得傳統的土地收益大幅下降,這是沒辦法改變的事實。加上特區政府對企業的股權數量上的限製,杜絕了這些地主壟斷某些企業的產品牟取暴利的可能性。這就讓賣出土地後,投入到什麼企業變得微妙起來。可以這樣說,選企業也好比投胎一樣,選到一個效益好的企業,或許能得到不輸與原有土地的收益,沒選對企業,或許也就混個溫飽。好在這個年代裏,政府控製之下的企業,還鮮有虧本倒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