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法國與現在的德國和意大利不同,和蘇俄也不同。前者,他們的執政地位更多的受到民意的影響。不管那個政黨或者議員,他們都必須耐心的傾聽民眾的意願。政客們不管他們自己心中怎麼想,他都首先要為他代表的民意發出聲音。英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迅速的衰弱下去,與國內的民意有著極大的關係。
作為管理著全世界五分之一的土地麵積,四分之一的人口的大帝國,英國的強盛更多的是流於形式的,這種強盛更多的是存在於新聞短片這種用於宣傳的形式之中。民眾們並不知道,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接近尾聲的時候,若是沒有美國軍隊出兵支持,英國和法國已經處於戰敗的邊緣。他們在實質上和德國一樣,國內經濟麵臨著破產,隻是有了美國這個生力軍的支援,才讓他們笑到了最後。這也是凡爾賽和約時,美國主張放過德國,而英國和法國不答應的原因之一,他們正迫切的想在德國身上撈點什麼回來,用以彌補他們國內財政上的巨大債務。隻是德國經濟比他們更早就崩潰了,這才最終導致,嚴苛的凡爾賽和約,沒有換來英國和法國需要的對戰爭支出的補償,卻換來了更深的仇恨。
這種情況下,無論英國還是法國,他們這些政治家們想要上台執政,就都要優先考慮兩方麵的問題。一個是維護和平的環境,第一次世界大戰,給民眾帶來的傷害和記憶太深刻了。隻要提起戰爭,他們就會在眼前浮現出索姆河的血肉紛飛的戰壕,以及戰爭結束時,滿大街的靈車和家家戴孝、戶戶築墳的淒慘景象。沒有那一家再願意送他們的丈夫、他們的兒子、他們的父親去到前線。這是他們最基本的要求,那些高喊著代表他們這些民眾意願的議員和執政者,誰也不敢無視這種要求。
其次自然是恢複經濟,恢複那些因為戰爭而荒蕪的農莊的種植,恢複那些因原料短缺而無法生產的工廠開工(因為所有的生產資料都傾斜給了那些生產軍需用品的工廠),除此之外,他們還要列出還款計劃,償還因為戰爭而欠下的美國的巨額債務。此時,他們的財政資金早已無法維持他們的軍隊,最優先考慮的事情,自然就是裁軍。裁軍既能迎合選民們遠離戰爭的訴求,又能節省下大筆的資金用於戰後的重建,銷毀的各類武器回收來的資源,還能作為生產所急需的原料,為那些工廠恢複生產提供支持。
英法兩國正是在這樣的情況下,國內軍力迅速削弱。以英國皇家空軍為例,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時,英國皇家空軍擁有各類飛機二萬二千餘架,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空軍。可短短兩年後,英國皇家空軍的飛機隻剩下了一百二十架,不足戰時的百分之一。當然,這與當時他們對空軍格外輕視也是原因之一。
直到英國與華夏的印度洋一場大戰,被打疼了的英國人才開始再次提高軍備,但顯然,他們還沒有恢複軍力到足以支撐與德國的戰爭的水平。現在,不對德國強硬,或許德國就會一步步的蠶食他周邊的那些國家,可要強硬,他們還真的沒有與德國一戰的本錢。
隻是張伯倫再一次誤判了形勢,在遍數歐洲各國的情況後,張伯倫認為有資格與德國抗衡的國家,除開法國和意大利,就剩下蘇俄了。意大利已經靠向了德國,但他認為隻要他拿出一種寬容的姿態,蘇俄就應該加入自己的陣營,他從來沒想過蘇俄會和德國結盟。所以,在與蘇俄談判時,對蘇俄提出的種種要求並沒有做出積極的回應。在張伯倫看來,英法作為與蘇俄在意識形態上完全對立的國家,他們能在法理上確認蘇俄政權的合法性,就是已經做出了巨大的讓步。
可斯大林顯然不答應這麼廉價的條件,他要求締結英、法、蘇之間有效期5至10年,包括軍事援助在內的反侵略互助條約;英、法、蘇三國保障中歐和東歐國家的安全;締結三國間相互援助的方式和規模的具體協議。並且要求羅馬尼亞和波蘭給蘇聯軍隊給予通過其領土的過境權,作為一份集體安全協議的一部分。這些要求在張伯倫看來顯然有些過分。特別是最後一條,若是答應的話,明顯為蘇俄軍隊南下打開了通道。張伯倫要的僅僅是波蘭在受到德國進攻時,蘇俄能在背後幫波蘭一把,而不是要把蘇俄這隻黑熊放出來給他在歐洲大陸上閑逛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