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史使人明智。”閱讀史書,以史為鑒,可以鑒往知來。在浩如煙海的中華史籍中,《史記》無疑是最璀璨的明珠之一。司馬遷以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寫就了《史記》。它是我國曆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記載了上自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元狩元年間共三千多年的曆史。全書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萬餘字,包括十二本紀、三十世家、七十列傳、十表、八書。
《史記》的出現,無論從史學意識、史學目的、史學編纂,還是史學規模、史學語言等,都是對以前的史學的一次係統總結,同時又開辟了史學的新道路,是我國史學史上的一次革命。自司馬遷修《史記》始,官修曆史的延續性再也沒有中斷過,這在世界範圍內也是絕無僅有的。其首創的紀傳體編史方法為後來曆代“正史”所傳承。另外,《史記》還被認為是一部優秀的文學著作,在我國文學史上也具有重要地位,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劉向等人認為此書“善序事理,辯而不華,質而不俚”。與司馬光的《資治通鑒》並稱“史學雙壁”。
本書節選了《史記》原著的部分內容,按照原書的順序編排,希望借此幫助讀者管窺原著中的智慧。另外,本書在編排上頗具特色,共分為六個部分,包括使讀者迅速了解所選內容的速讀、原著精彩段落的選錄、注釋和譯文、文後的編者點評及幫助讀者擴展閱讀麵的側評。希望本書可以使讀者在領略原著風采的同時,能夠以史為鑒,從中得到教益,受到啟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