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車到山前必有路(1 / 3)

第二天一大早,王天就被狗叫聲驚醒了,天還末大亮,目光所及,薄霧中一小片水田,遠處就是隱隱的樹木,他走到村委會前的水塘邊,見吳春花從村委會旁邊的小商店走了出來,就主動打招呼道:“吳主任,早上好,你這麼早就起來了。”“王鎮長,您早上好!”吳春花道。

王天對於如何稱呼吳春花確實是一個小難題,如果王天直接叫姐,那麼王天與她也不是很熟;如果叫她名字又顯得太生份了,以後不好開展工作,王天想了想,覺得還是叫她的職務比較好,既莊重而又不失親切。

因此王天接著又主動道:“吳主任,今天開始我準備下村子了解相關情況,你看村委會裏麵那個幹部熟悉整個村子裏的情況一些。”

吳春花道:“要說熟悉,那都很熟悉,不過村委會中張勇人比較直爽,而且又是當兵轉業的,如果王鎮長要調查情況和他一起去比較合適,既能夠了解情況又能保證您安全。”

當日王天和張勇一說,張勇果然二話沒講,就答應與王天一起去調查村上的情況。接下來的幾天王天就與張勇在青山村村子裏轉,深入第一線了解情況。隨著了解的深入,王天發現由於整個村子海拔比較高,因而水田比較少,相對來說山地比較多,由於氣溫的原因,整個村子比山下季節性要晚一兩個月,正如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的詩句,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山下過了四月,各種花草的芳香都結束了,而大林寺的桃花才茂盛地開放。從地理知識來說,這是由於山上海拔高溫度低引起的。因此青山村的蔬菜、茶葉比較好,但是因為沒有公路,根本運不出去,除自己吃外,根本沒有經濟效益。同時由於山多,石頭也比較多。

在回村部的路上王天不由得想起了剛來上任的那天的路況,隨口對張勇道:“青山村沒有公路,真是製約了發展。”

“前幾年青山村還想著修路,現在看來更沒有希望了。”張勇歎道,“現在青山鎮重點發展新鎮政府所在的村,修路我們盼了好多年,到現在我更加沒有信心了。”

王天心中一動,“我兼任青山村長,若是能組織起來把路修好,說不定能引起上級領導的重視和當地百姓的支持。”就道:“張營長,俗話說,無路不富,青山村的發展太慢了,就和十幾年前沒有什麼兩樣,我看症結就在這公路上。”因為張勇是治安主任兼村民兵營長,同時他是部隊轉業的,喜歡別人叫他張營長,王天也隻能入鄉隨俗。

張勇邊走邊說道:“青山村資源很是豐富,正如王鎮長這幾天看到的情況,一是茶葉,青山茶葉很有名氣,二是石頭,三是蔬菜。”

張勇指了指一處山坡,道:“青山村上有很多石頭,硬度很高,以前我接待過地質隊的,他們說這些石頭可以燒石灰,也可以製造水泥,還可以用來做鋪路的碎石,就是因為沒有通公路,石頭就成了廢物。”

“既然是一座寶山,為什麼不把路修通?”王天道。

“以前青山鄉政府是小鄉,隻有七八千多人,鄉政府哪裏來錢修路,前年當時的青山鄉政府準備要求大家出一部分義務工,並向縣政府爭取一點資金,準備將上山的公路修通,公路都勘測好了,正準備開工,縣政府就讓青山鄉和其他鄉合並了鎮,以前的鄉也變成了村或者片。”

王天脫口而出道,“既然這樣,我們幹脆就將村上的勞動力組織起來,把公路路基修通,然後再向鎮上和縣政府去申請一些資金進行硬化。”

張勇搖頭道:“王鎮長您不了解情況,修條公路複雜得很,人力不說,還要炸藥,還要征地,這不是一件小事,沒有鎮政府或者縣政府來組織,根本完不成這個任務。”

王天不知修公路的艱苦,又是初生牛犢不怕虎,更為了弄點政績出來,急切地道:“事在人為,當年修“某山灌渠”比修這公路更難,我們要學愚公移山的精神,我們七八千人的青山村,就不能修成一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