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以謀成事保身的賈詡(1 / 3)

一次錯誤的追隨

賈詡是一位真正的智者,一方麵表現在他對形勢的正確判斷,另一方麵則表現他一旦發現自己的錯誤,便毫不猶豫地改正。正是由於能及時地改正錯誤,才避免了在錯誤的道路上走得更遠。

東漢末年,黃巾大起義爆發,東漢政權岌岌可危。作為功名心很強的封建士大夫,賈詡認為匡危濟難,建功立業的時機已經到來,便投身軍中,在董卓的女婿、中郎將牛輔手下任討虜校尉。

東漢初平元年(公元190年),袁紹、劉表、孫堅等各路軍閥為了爭權奪地,便以討伐董卓為名紛紛起兵,他們共推勃海太守袁紹為盟主,從北、東、西三麵包圍洛陽。董卓受到威脅,便挾持漢獻帝由洛陽遷都長安。不久,暫時聯盟的討伐大軍沒有進逼長安,而是為各自利益相互攻伐起來。群雄割據爭霸的戰幕就此拉開。董卓雖擁有關中之地,朝中大臣卻大多心中不服,極想除掉他,初平三年(公元192年),司徒王允聯絡董卓的部將呂布終於誅殺了董卓。隨後,中郎將牛輔也死於軍中騷亂。

董卓一死,西北軍頓時陷入了群龍無首的局麵。此時,如果王允安撫有方,關中地區很快就會安定下來。但王允心胸狹隘,缺乏遠見,對董卓的部下采取了鎮壓政策。校尉李傕、郭汜、張濟等人派使者去長安請求赦免,竟被王允斷然拒絕。一時間,軍中人心惶惶,謠言四起,紛傳朝廷要殺盡所有涼州籍將士。李傕等人乃一幫武夫,見此局麵束手無策,又不願坐以待斃。一次,他們召開軍中會議,密謀解散軍隊,由大家各自從小路偷偷逃回涼州。賈詡得知,大呼不可。他說:“既然朝廷已下令要殺盡我們涼州人,如果大家單獨逃跑,在路途上即使是一個小小的亭長也能把我們捆綁起來,到那時,各位的生命就保不住了。與其如此,倒不如率領部眾向西前進,沿途收攏逃散的士兵,然後再攻打長安。如果僥幸成功了,我們就可以奉天子征討四方,建功立業。即使不成,再逃回家鄉也不晚。”

經賈詡指點迷津,各將頓時豁然開朗。按照賈詡的計謀,李傕等人立刻集結部隊向西開拔,一路收羅亡散士兵。行至長安城下時,人數已達10餘萬人。李催等率軍與呂布在長安城下大戰8日,最後趕跑了呂布,攻破了長安,王允被殺,漢獻帝落入了李傕、郭汜等人手中,賈詡因獻奇謀被任命為左馮翊將軍。但賈詡並不高興,因為李傕等人在長安縱兵搶劫,大肆殺戮,都城吏民死者狼藉。這場變故與賈詡當初的設想大相徑庭,使他心內愧疚不安。他發覺,追隨李傕是自己的一次嚴重失誤。因此,當李傕等人因其有首謀之功要為他封侯時,賈詡斷然回拒。他說:“當初,我出此計謀是為了活命而已,何功之有!”李傕等人又讓賈詡擔任尚書仆射。賈詡再次婉拒,他說:“尚書仆射乃是朝廷百官的師長,應讓天下人所敬仰者來擔任。我賈詡素無名望,難以服人,怎能擔任此職呢?如果我貪圖榮耀和私利,是對不起國家的。”李傕等人無奈,隻好拜他為尚書,掌管選官事宜。賈詡便借機大量選拔賢能之人擔任朝廷官員,保護李傕等人看不慣的大臣,並對李傕等人的胡作非為多加指責,使這些人既感到離不開他,又害怕他。

興平元年(公元194年),賈詡因母親去世,便離職回家守孝,朝廷授給他光祿大夫的榮銜。次年,賈詡母孝未完,京中李傕與郭汜為爭奪權力相互火並,長安一帶陷於戰火之中。李傕令賈詡為宣義將軍,助其爭權。賈詡無奈,隻得出山。他向李傕、郭汜曉以利害,希望其停止爭鬥,使長安免於浩劫,但沒有成功。李傕為打敗郭汜,征召羌人數千,以宮中財物相籠絡,並許諾賞賜宮女。羌人軍紀敗壞,數次到宮門前索要宮女,漢獻帝非常害怕。賈詡便暗請羌人首領吃喝一頓,並許諾給他們封爵重賞,讓他們離開長安。結果,羌人一哄而去,李傕卻還蒙在鼓裏。

這時,朝臣張濟之侄張繡對賈詡說:“這裏不是久留之地,先生怎麼不快走啊?”賈詡憂慮地說:“現國家有難,我怎能離開呢?”他認為李傕等人得誌,是因為自己當初所獻計謀造成的,現在局勢發展到這一步,他有責任盡量減少這些人的危害,試圖挽回。

李傕又來向賈詡問計,想把漢獻帝及大臣們劫持到軍中。賈詡連忙勸阻說:“不可。脅迫天子是大不敬的行為。”但李傕不聽,劫持皇帝為人質,燒毀宮殿城門,大肆搶掠。郭汜則劫持公卿大臣。雙方繼續交戰。不久,李傕軍中發生嘩變,一些將士保護漢獻帝逃了出去,終於擺脫了李傕的控製。

曆經李傕、郭汜之亂,長安由繁華的都市變成了一片廢墟。麵對此景,賈詡痛心疾首。因為,他當初迫於無奈定計起兵攻長安在先,而後發生的種種變亂他又無力去製止,他感到自己難逃助紂為虐的罵名。他痛恨李傕、郭汜等罪惡之徒,所以在獻帝出逃後,他將自己的官印和綬帶棄掉,偷偷攜家屬出了長安。

在中國的曆史上,有很多人因為愚忠,追隨錯了首領而身敗名裂。賈詡在幫助李傕等人攻占長安後,看到他們的倒行逆施,清楚地認識到自己追隨失誤。於是,在借機挽回的同時,首先,借母親去世,離職守孝,希望借此離開李傕集團;失敗後,因李傕劫持漢獻帝進一步認清了其罪惡本質。於是,丟棄官印和綬帶,帶家屬離開長安。

可以看出,賈詡為了不再繼續“助紂為虐”而離開李傕。能夠見形勢無法挽回就暗中離開,以達到及時脫身的目的,能審時度勢,作出理智選擇也是一種智慧,一種並非人人皆有的智慧。

用巧計以弱勝強

由於實力弱小,在軍閥混亂的時候難以獨存。賈詡在投奔張繡後就幫助他先出一項重要決策:選擇沒有作為、比較安全的劉表結為外援。不久,麵對實力強大的曹軍,賈詡以出色的計謀為張繡取得一個又一個勝利。

離開李傕後,賈詡先投奔了自己的同鄉寧輯將軍段煨。但因遭到忌妒便投奔舊識張繡。

在張繡處,賈詡得以大展才略,而張繡也對他放心任用,言聽計從。隻是張繡實力弱小,在群雄割據的夾縫中很是被動。賈詡勸張繡聯合荊州牧劉表,結為外援。張繡同意了,即委派賈詡親赴荊州說服劉表。在荊州,劉表待之以客禮,對賈詡的主張也很讚同。一番交談之後,賈詡認為劉表是一個庸才,和平時期可以位列三公,而值此戰亂之際,劉表缺少權變,遇大事疑而不決,不是一個有作為的人。不過,與這種人聯合,倒是一個很安全的對策,不怕被他吃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