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後她又分別跳到了4.86米、4.87米、4.88米、4.89米的高度。到了2006年,她將高度調到了4.91米。2009年,她又不可思議地衝破了室內賽5米的高度。這時候,大家開始意識到隻有天空才是她的極限,而在不斷的自我挑戰和超越中,伊辛巴耶娃成為世界上最傑出的女運動員之一,而在女性跳高運動員當中,再也沒有一個人可以接近她的成就。
哈佛學生拉爾德曾經為自己能夠進入哈佛感到自豪,要知道在他所在的小鎮上,大概從來沒有人能夠做到這一點,所以他自認為創造了曆史,並且能夠一直成為最優秀的那個人,可是當他進入哈佛大學之後遇到了挫折,他發現自己的表現遠遠比不上其他人,換言之,這裏的優秀人才實在太多了,而這顯然影響了他的自信。
當自己一以貫之的優秀被阻擊的時候,那種挫敗感可想而知,拉爾德很快陷入惶惑和自卑之中,他甚至懷疑自己進入哈佛是否得當,他不知道該如何來繼續自己的大學生活。當然他的心理學導師蒙拉女士看到了這一點,於是安慰他,並告訴他為什麼不嚐試著去突破自己呢。拉爾德於是開始了自己新的計劃,那時候他每天都增加自己的閱讀量,而且還加大自己的作業量,而當學習成績公布出來之後,他也會想辦法在下一次盡量考得更好一些。
正因為堅持每天都進步一點兒,拉爾德的成績有了很大的提高,等到畢業成績公布出來的那一天,拉爾德才意識到自己其實已經成為班級裏最出色的學員了。2010年,拉爾德成功被蘋果公司聘用,成為班級中唯一一個有幸與喬布斯共事的學員。
我們常常對於超越自己會產生誤解,總以為超越就是讓自己完完全全改頭換麵,完完全全地提高到一個新的層次。但事實上並非如此,超越的幅度有大有小,如果我們沒有辦法跨出一大步,那麼不妨細水長流,從每一天的微小進步中來獲得積累。每天都進步一點兒,你就能夠不斷提升自己的潛力和能力,這是哈佛一直以來都堅持的原則,也是哈佛學員形成的一種共識。每天都在超越前一個自己,每天都能獲得最原始的積累,而我們的潛力則會不斷被激發出來。
事實上,即便是每天進步1%,我們最終所能獲得的提升空間也是非常驚人的,即便是如此微小的進步,成功也是無法阻擋的。今天超越昨天一點點,而明天又堅持超越今天一點點,每一天的微小跨越,最終會創造一個大奇跡。而我們不斷進步和超越,最終會發現,不僅征服了自己,也超越了身邊所有的人。
但事實上人都有一種惰性和慣性,我們習慣了安於現狀,我們對於現實的滿足似乎要遠遠大於進步的興趣,多數情況下,我們隻是被動地生活,尤其是當我們發現自己正處於一個比較有優勢的位置時,我們會告誡自己“這樣就足夠了”。保住現有的東西幾乎是每一個人的通病,這也是自然世界多數動物的弱點。我們的進化都是被迫的,由於環境的變化和時代的變遷才導致我們去提升自己,但真正的強者需要主動去完成蛻變。
蘇格拉底的學生曾經向他討教成功,蘇格拉底笑著說:“隻要你的所作所為比上一次的要好一點兒,那就是最大的成功。”今天,我們的年輕一代需要秉持這種優秀的理念,需要努力去更新自己的能源庫,需要不斷去武裝和提升自己的能力。永遠不要指望時代會為你而止步,永遠不要以為個人的優勢可以永久地保持下去,沒有人可以永遠享受強大的專利,除非你能夠不斷突破自我,而這才是我們引領世界的唯一標準。
自己變得強大,別人才會尊重你
弱者的尊重往往是別人施舍的,唯有強者才能贏得真正的尊重。
—哈佛法則
無論我們多麼喜歡談論和平和民主,無論我們多麼渴望道德能夠成為約束社會的強大武器,無論我們多麼友善,在現實生活當中,贏得尊重的最好辦法依然還是力量。力量決定了我們的生存方式,決定了我們的社會地位,這一點從人類一開始進化的時候就已經成為一條不變的法則。
一個強大的人,別人才會給予你更多的關注;一個強大的人,別人才會願意聽從你的意誌,這是社會發展的必然,也是優勝劣汰法則當中的一個定式。在曆史的演變中,在人與人的交往當中,這個定律一直未曾改變,我們依然按照最原始的方式來甄別自己的交際方式。是的,隻有成為最強的那個人,才會贏得別人的尊重。就連最最崇尚和平、友善的人士,也不能否認這一點。今天我們的霸權主義和各種不平等政策仍舊根深蒂固,為了生存,每個國家都在想辦法努力提升自己,這是弱肉強食下的一個迫不得已的選擇,也是最為穩妥的選擇,弱國永遠沒有外交的優勢,永遠會喪失話語權,永遠都不能得到同等的尊重和重視。對個人而言其實也是如此,你不要期望別人總是會同情你,會給予你應有的尊重。想要被人認可,那麼唯一的方法就是成為一個強者,你的強大才能夠為你贏得更多的名聲和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