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兒子是教育的結果
在歐洲,有這樣一位父親,52歲的時候,他的兒子出生了。孩子一生下來就四肢抽搐,呼吸急促,明顯先天不足。嬰兒時期,孩子反應遲鈍,看上去有些癡呆。這位父親無法掩飾自己的悲傷,曾經哀歎:“這是造的什麼樣的罪孽呀!上帝怎麼給了我這樣一個傻孩子呢?”孩子的母親也絕望地說:“這樣的傻孩子教育他也不會有什麼出息,隻是白費力氣罷了。”
但是這位父親沒有放棄,他要盡力給孩子最好的教育,他在給自己弟弟的信中寫道:“我52歲才得到一個兒子,怎麼會不愛他呢?我要用我認為正確的方法去愛他。我已製訂出周密而嚴格的教育方案。現在兒子看起來雖然毫無出色之處,但我必將他培養成非凡的人。”
結果怎麼樣呢?這個先天不足的孩子,八九歲時已經能夠自由運用德語、法語、意大利語、拉丁語、英語和希臘語6國語言,也通曉化學、動物學、植物學和物理學,而他尤為擅長的是數學;9歲時他考入萊比錫大學;10歲進入哥廷根大學,年僅14歲就被授予哲學博士學位;16歲獲得法學博士學位,並被任命為柏林大學的法學教授;23歲他發表《但丁的誤解》一書,成為研究但丁的權威。這個孩子成為了天才。
這位父親驕傲地說:“天才兒子是我教育的結果。”這位父親叫卡爾·威特。後來他把自己的教子心得和獨辟蹊徑的教育方法寫成了一本書,這就是《卡爾·威特的教育》。
翻開曆史,我們可以看到,曆史上曾經出現了許多被認為是“教不好的孩子”,諸如經常挨罰的達爾文,被逐出校門的愛迪生,被認為是低能兒的牛頓,還有1906年摘取諾貝爾生理學桂冠的卡哈爾,這些頑童最後都成為了科學家、發明家。我們能說他們是教不好的孩子嗎?
許多父母總是抱怨自己的孩子不如他人的孩子好,殊不知,孩子生下來的時候,都是一樣的,為什麼人家的孩子越來越好,自己的孩子就越來越不行呢?
原因在哪裏?原因就在於孩子的教育者是不同的,采用的教育方法是不一樣的。所以,孩子教不好,父母應當認真地反思自己的家庭教育是否存在失誤,自己的言傳身教是否有欠缺?
孩子的成長隻有一次,如果教育方法錯誤,就可能誤了孩子一生!因此,為人父母,我們就要像卡爾·威特那樣,選擇正確的教育方法,把每個孩子都培養成才。這是父母義不容辭的責任。
編著者
2012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