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有一句諺語說:“對於一艘沒有航向的船來說,任何方向的風都是沒有意義的。”人生沒有目標,就像箭沒有靶子一樣。很多孩子對人生充滿了幻想,有著遠大的夢想,但是缺乏明確的目標,這樣對孩子的成長極為不利。
《愛麗絲漫遊記》裏有這樣一段描述。
“你能告訴我,我應該怎樣從這裏走出去嗎?”愛麗絲問。
“這要看你想到哪兒去?”貓回答說。
“對我來說去哪兒都無所謂。”愛麗絲說。
“那你怎樣走也無關緊要。”貓說。
是的,如果不知道我們要去往哪裏,那麼怎麼走都無關緊要;隨便到哪兒都行,那就哪兒都到不了。
所以孩子無論是生活還是學習抑或是為了將來,都要有明確的目標。
父母幫助孩子製訂目標要遵循幾個原則:
一是興趣原則。製訂的目標一定要符合孩子的興趣,有興趣孩子才會有動力。
二是能力原則。要觀察孩子在哪些方麵有突出的表現,針對孩子的能力特長製訂目標。
三是自願原則。正如父母無法代替孩子成長一樣,父母不能用自己的目標代替孩子的目標。父母的期望隻是孩子前進的動力,而不應成為孩子前進的既定方向。孩子自己確定的目標最有動力、最有鞭策力,因為是自己製訂的,就不會有任何不去為之奮鬥的借口。父母不能剝奪孩子參與決策的權利,更不應該擁有替代孩子製訂目標的權利。
四是明確原則。製訂的目標必須是形象的、鮮明的,模糊的目標沒有激勵的意義。
五是可實現原則。隻有目標具有可實現性,孩子才能夠有信心。
父母和孩子一起製訂好目標後,最好讓孩子記錄下來,以便時時對照,激勵自己。父母還應該幫助孩子把整體的長遠目標分解成一個個近距離的具體的目標,比如使用目標分解法和大腦圖方法等,盡量使目標既清楚,又有層次感。這樣能夠促使孩子馬上采取行動。
一個一個地實現,一個一個地跨越。每當達到了一個近期目標,就能增強信心。
如果孩子的目標完成情況較好,父母就可以給孩子一些獎勵,比如去看一場電影,給孩子購買他喜愛看的漫畫書,或者帶孩子一起去看一場他感興趣的球賽,這些都是很好的獎勵方式。
目標恰到好處
一句話教育
家庭教育中要有一顆平常心,給孩子製訂目標要適合自身的條件,不要過高,過高的目標帶給孩子的是壓力,而不是動力,動力是向上的,壓力是向下的,孩子一旦承受不了,就會怨恨給自己壓力的人--父母。
常聽見父母這樣慨歎:“為了孩子,我容易嗎!”是的,很多父母為了孩子辛辛苦苦,既要養家糊口,又要為孩子的事情操心,但是到了最後,孩子不但不感恩,反而怨恨父母。到底是什麼使親人之間關係緊張,甚至反目成仇呢?究其原因,是父母給孩子製訂了不恰當的目標造成的。
多數家長信奉“不想當元帥的士兵不是好士兵”的道理,給孩子製訂了過高的目標,使孩子的學習生活承受了很大的壓力,他們覺得自己學習就是為了父母,所以,一旦對自己的生活不滿意,就怨恨父母,認為自己的一切不幸都是父母造成的。
有個人去朋友家裏做客,和朋友的孩子聊了起來,當他問孩子為什麼總是要把“得年級第一”作為自己奮鬥目標的時候,孩子向著一旁的父母把嘴一努,冷冷地說了一句:“還不是為了他們。”之後,孩子詳細地向他講述了父母如何強製、監督她學習的一些事例。最後這個孩子還說:“我現在每天就是在為父母而學,為父母要求的分數而學。我知道他們為了我能念好書,付出了自己全部的心血,我能理解他們,也同情他們,可是,每天在這種環境下生活,真是一點意思都沒有--但是,我不敢對他們說出我真實的想法,怕他們傷心。”
父母單方麵製訂的過高目標,把家庭振興的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會給孩子心理造成極大的壓力,會使孩子失去學習的興趣,最終不會促進孩子的學習,隻會嚴重阻礙孩子的學習。孩子天天在這樣消極的心理下進行學習,成績怎麼可能提高。
也有一些父母認為:隻要把孩子的目標定得高一些,孩子即便達不到家長所要求的目標,也可以達到一個離目標不太遠的程度。在這種心理的驅動下,家長把孩子的“遠期目標”定在了“哈佛劍橋、清華北大”,總認為將來即使上不了清華,也能考上一個重點大學。
由於目標過高超出了孩子的能力,孩子不但壓過大,而且經常會接受失敗的衝擊,久而久之,這種持續不斷的失敗,必然導致孩子產生心理疾病。
張潤龍是一名學習很努力的孩子,但是中考的時候因為失誤沒有考上重點高中,自此以後,他就沒有見過父母的笑臉,經常聽到父母在背後唉聲歎氣,每次考試他都懷著巨大的心理壓力,總覺得自己的每一筆都連著“家庭的未來和父母的期望”,總怕這次考試又要失敗又要辜負父母的期望,越是這樣,他考得成績越差,父母每次拿到成績都會責怪他不爭氣。到了高二的時候,張潤龍產生了“破罐破摔”的逆反心理,對父母說的話,不管對錯一概不聽,甚至夜宿網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