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反,終生與翰墨結緣的書畫家卻較多高壽。據《古畫論》記載:米友仁80餘歲神明不衰;元代四家黃公望、吳鎮、倪瓚、王蒙平均年齡77歲,黃公望更是年過90麵如童顏;明代沈周82歲、文徵明89歲、董其昌81歲;清代朱耷79歲、石濤76歲等。近代書畫大家高壽者也不勝枚舉,被書法界譽為“南仙”的蘇局仙和“北佛”的孫墨佛以及書法家蕭勞、藝術大師劉海粟,都年壽逾百,於右任、齊白石、張大千等均高壽80以上。
自古至今擅書擅畫者,多享天年。書畫藝術益於身心健康,是書畫家通過心理、鍛煉、審美等方麵所起的綜合作用。事實證明,沒有一種養生之道會如此全麵,怡情健身,娛情葆齡,養身養德養心。它起作用是“潛移默化”,而不是“立竿見影”,研習書畫要持之以恒,鍥而不舍。
古代畫家常說“外師造化勤動腦”。深入生活,到大自然中去呼吸新鮮空氣,以靜觀景,看看走走,邊走邊寫,對記憶的印象進行創作,正如石濤所講“搜盡奇峰打草稿”。畫家的主觀情思要熔鑄到客觀景物中去,畫其所見、所感、所想,以期達到“遷想妙得,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的境地。中老年人閱曆廣泛,經驗豐富,傳統及新時期的文化積累及修養都較厚實,加上所學到的書畫基本技巧,就可將自己的生活體驗和多彩的內心世界在書畫中表達出來。與時俱進,博取廣學,讀萬卷書,走萬裏路,立身書畫之外,存心書畫之中,潑墨揮毫皆成天趣也。
《黃帝內經》指明“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憂傷肺”、“恐傷腎”,並提出“百病之生於氣也,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驚則氣亂,勞則氣耗,思則氣結”。情緒就是這樣主宰著人們的健康,情極百病生,情舒百病除。現代科學,特別是現代醫學證明影響人最大的因素是情緒,所謂七情六欲致內傷,是疾病來源的絕大部分。七情既是生理現象,亦是心理活動。習作和欣賞書畫無疑使人精神愉快,調節了心理。目前多數人認為愉快是心理的最佳狀態,它既不過於興奮,又抑製和衝淡了不良情緒。蘇聯生理學家巴甫洛夫說,愉快可使你對生命的每一跳動及對生活的每一印象更易感受,可使身體更強健。
垂釣養性又護心
我國曆史上有一位以垂釣而健身立業的著名人物,那就是活了97歲的周朝名相薑子牙薑太公。薑子牙頗有才華,但是一直未得到施展的機會,於是,他到渭水之濱漱石枕流,垂釣養誌,年複一年,據說兩膝跪坐在石頭上,留下了兩個深深的印痕。在他80歲那一年,周文王終於探訪到他。從此,他幫助文王,後又輔佐武王興兵伐紂,建立西周,成為我國曆史上第一位名相。薑子牙任職時已是老年人,但他的身體依然健康、思維敏捷,這不僅是因為他有過人的天賦,也是他在幾十年垂釣生涯中刻苦磨煉的結果。
據現代醫學研究及一些釣魚朋友的體會,垂釣在很多方麵具有增進身心健康的作用。
自然而然的健體運動。釣魚出發前整理釣具,製作釣餌,準備野餐食物;繼之天不明起床,身背釣具或步行或騎車,有時甚至要跋山涉水;垂釣過程中不斷地甩竿投食,或蹲或站,經常改變各種姿勢,使全身各部位的機能得到充分鍛煉。這些鍛煉是在釣魚的興趣誘惑之下,不知不覺自然而然的運動,這是其他下意識體育運動所不能相比的。
寧靜致遠心曠神怡。釣魚不僅需要環境安靜,尤其需要心境平靜。在青山綠水、薄霧蒙蒙之中,甩竿投釣於湖塘溝渠,眼睛緊盯著浮漂的動靜,此時你必會自然而然排除雜念,精神高度集中,什麼人間的煩惱,生活工作中的不如意,統統忘之腦後,能達到靜心怡神、陶冶情操和磨煉意誌之功效。
發自內心回味長久的快樂。若你初始垂釣幸得一條大魚(小魚亦然),會令你興奮得手舞足蹈,這種樂趣會在你腦海中久久不忘,每每提起,總要津津樂道,眉飛色舞。
空氣清新健腦益智。釣魚是一種離開空氣混濁的城市而回歸大自然的野外活動,垂釣之處水波浪花,草木蔥蘢,散發出氧氣、負離子、殺菌素和芳香物質,吸入這清新的空氣,有益大腦健康,增強記憶力。
風花蝶鳥誘人耳聰目明。河湖垂釣,視野廣闊,可看到那身邊流水,空中翔鳥,水中映影,花叢蝶飛等美景,又可聽那潺潺水聲、呼呼風聲、婉轉鳥鳴、瀝瀝雨聲等等,此皆可調節視聽,使人耳聰目明。
垂釣還能沐浴陽光,日光的紫外線可使血管擴張,促進新陳代謝,增強身體活力。
民間有句俗話說得好:“醉翁之意不在酒,垂釣之行不在魚。”釣魚之事不能在釣的數量多少上論英雄,而在於參與、消遣,在於鍛煉身體、陶冶情操,在於增添生活樂趣、享受人生。
旅遊陶冶心性
旅遊可以使我們飽覽大自然的奇異風光和曆史、文化、習俗等人文景觀,獲得精神上的享受;同時,置身在異域他鄉的風景中,呼吸一下清新的空氣,讓身心做一次短暫的“流浪”,可有效地消除緊張狀態,陶冶性情。旅遊還可以調節神經功能,開闊胸懷,增加知識,益智健腦。因而從古到今,人們都十分重視旅遊,今天,旅遊更成為人們生活中的修身養性必不可少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