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既然如此相愛,為何不結婚呢(2)(1 / 2)

更多的時候,我十分樂於讚同歌德的這一觀點。但有些時候,我覺得理論也同樣是綠色的,因為它與生活這棵常青之樹枝藤纏繞著,甚或幹脆是這棵樹上結出的果實。對於薩特這樣一位十分看重個體生命的哲學家來說尤其如此。薩特的哲學理論指導了他的生命行為,而他的理論往往來自於他的現實生活。

從理論觀念上說,薩特無疑是堅決否定婚姻這種男女之間的結構形態的。

再從現實上看,其實薩特對於婚姻有著一種深深的恐懼感,甚至還有一種隱約的厭惡感。而這種深度的恐懼感和隱約的厭惡感,則來自於他少年時代的耳聞目睹。這就牽涉到他的父母的婚姻了。

很早時,薩特便有了這樣一種很糟糕的感覺:安娜-瑪麗和讓-巴蒂斯安·薩特這對男女的婚姻,除了生下一個叫讓-保爾·薩特的男孩兒之外,看不出這兩個人的婚姻還有什麼另外的意義。

薩特才兩歲時,生父就撒手而去了另外一個世界,而年輕的母親安娜-瑪麗當時隻有茫然,而無多少悲傷。因為她並不怎麼了解這個離她而去的男人,婚前不了解他,婚後也一樣不了解他。她甚至理解不了,這個一直很陌生的男人為何偏要死在她的懷裏。懂事而敏感的小薩特,從母親的話語聽出了她從未在這場短促的婚姻中獲得任何快樂,她不過是隻盡了些義務罷了。對於年輕而漂亮的寡母,小薩特滿是心疼和同情。

生父死後,小薩特那既無財產又無職業的母親隻好回到了她娘家。外祖父施韋澤倒是非常喜歡聰明的小薩特,把他當成了一個手心裏的寶,這個可愛的老小孩兒,與聰明的小大人薩特,像兄弟一樣,像朋友一樣,一起演滑稽戲,玩遊戲,教他讀書識字,在外祖父愛的羽翼之下,小薩特享受到了自由、快樂、平等這些對他此後一生都很重要的東西。但是,外祖父婚姻生活的糟糕和不幸,敏感的小薩特也同樣看在了眼裏,記到了心上。由於信仰不一樣,再加上性格不合,這對老夫老妻像剛結婚時一樣,一直爭吵不斷,比這種爭吵更可怕的,是相互間的嘲諷,乃至冷漠。還有更不妙的,外祖母早年就想方設法從醫生那裏搞來了一個豁免同房的證明,獨居一室,不再跟施韋澤過性生活。這沒關係,施韋澤就從另外的女人那裏得到他想要的東西,他有這個能力和魅力,因為他有情趣,博學多識,風度翩翩,還是一個看上去就很有男人味的美髯公,喜歡他的女人有的是。對此,耳聰目明的外祖母睜隻眼閉隻眼,看見裝作沒看見,斜視眼的小薩特卻把這一切都看得清清楚楚,且在心裏犯開了嘀咕,種下了對婚姻的懷疑、恐懼、否定的根苗。

為了小薩特的心靈不受傷害,守寡的安娜-瑪麗多年沒選擇再婚;十年之後,還是為了對小薩特的成長有益,安娜-瑪麗再嫁了,跟一個工程師生活在了一起。不料,這更苦了小薩特,由於這個正統的工程師思想保守,性情枯燥,討厭文學,早就想當個大作家的小薩特,顯然與他這個繼父格格不入,毫無共同語言,且處處與之對著幹,對繼父與日俱增的厭惡和反感,進而發展成了對整個男人世界的厭惡和反感。可憐的安娜-瑪麗也未從這樁再婚中獲得任何益處和快樂,以致後來她說出了這樣一句很可玩味的話:我結過兩次婚,也當了母親,但我還是個處女。由此可見,一生有過兩次婚姻的母親,對於婚姻本身是多麼的失望和不滿。兩次不得已的婚姻,除了給了她一個日後成了大人物的兒子薩特之外,就再也沒留下什麼美好的回憶了。

母親,外祖父和外祖母,這是薩特小時候最親近的三個人。從這三個親人身上,小薩特便意識到了婚姻的不幸。長大成人後,對婚姻的態度自然是恐懼的,是排斥的,是逃避的。

5

有些人,是為了生孩子才結婚的。更多的人,結了婚是要生孩子的。不管怎麼說,反正結婚和生育往往是聯係在一起的。什麼傳宗接代啦,什麼為了晚年不孤單啦,什麼要人生的圓滿啦,什麼為生活的充實啦,這些就是結婚和生育的理由,也是一種普遍的事實。

但這一切,似乎都與薩特無關。

在薩特看來,隻有一種情況下才會讓他和自己心愛的人考慮結婚這件事情:想要孩子了。

可薩特並不想要孩子,從來都不想。

由於他幼年喪父(這在中國人看來是人生三大不幸之一,而且是排在了第一,可在薩特倒成了一件幸事:他從小便獲得了自由,再沒有誰來壓製他了),父親這個人,對於他薩特來說連個影子也不是,連個目光都感覺不到,而繼父又令他十分反感,成了他少年時代最大的敵人。說到根兒上,薩特從來就不喜歡父與子這種關係。在薩特的觀念裏,父與子的關係,是強製性的,不平等的關係。父親就是個頭頭兒,這個頭頭兒總是要領導兒子的。而天性喜歡自由與平等的薩特不喜歡強製於人,更不願受人強製。如他自己所說:我不是頭頭兒,也從來不想當頭頭兒。命令與服從,其實是一碼事兒。在他的一生之中,從不下達命令,他覺得命令這種東西很可笑。因此,他薩特不屬於任何人,除了他自己,也不要任何人屬於他薩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