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鋒一隊,夏候淵一隊,甘寧一隊,華雄一隊,徐榮一隊,加上曹操親自率一隊,每隊一萬人,算得上是大手筆了。郭嘉、程昱隨中軍,黃敘,文聘負責糧草運送(別以為管後勤的就不重要,曹操這輩子最擅長的就是斷人糧道,想想烏巢就知道了)。
在出師之前,先按照老習慣要祭天,雖然曹操從來不相信這一套。六萬大軍分批開拔,最晚開拔的曹操一直到第二天早上才出發,根據戰前的安排,各自負責青州各國的攻略,曹操負責居中調度指揮。
說實話,這場聲勢浩大的“助拳”行動更多的成分是做秀。向天下各州彰顯袞州的武力和財力,以達到在聲望上給曹操達到一個更高的高度。
張鋒的冶金工廠在吸收了老曹家以及一些附庸曹家的股東資金後,急速發展達大,現在出征的六萬軍全是清一色的連環鎖子甲,而將領身上穿的更是濮陽鐵廠的第二代產品,除了比第一代鎖子甲更堅固,更靈活外,最大的特點就是左手手臂處有一個小小的臂盾,上麵有三根成品字狀分布的鋼刺,就算武器斷掉,一樣使這些將領不至於武器沒了就掄著拳頭上。而所有的士兵將領的盔甲左胸處有一個小小的長方形凹槽,這是用來鑲嵌軍功章之用,一個四四方方,裏麵刻著一柄生動的小劍,每殺敵十人,則會頒發一個這樣的小勳章,還是由軍候一級的將領親手頒發,讓某些一生都沒受過這樣隆重待遇的老兵熱淚盈眶。這是變相的提高士兵的榮譽感和歸屬感。沒人不希望被別人承認,哪怕暗娼也一樣。
同時這些盔甲不光實用,光是造價和精湛的工藝就讓有些敵意的人想想後果,這是拿錢堆起來的,每一把刀,每一付盔甲,每一匹馬和每一粒糧草,都是用錢換來的,除了袞州,誰有力量用大把大把黃澄澄的銅板打造成一支這樣至少是外表上看起來極其奢華的軍隊?就算以往人見人怕的西涼鐵騎估計也要掉頭就跑,叫是叫鐵騎,可不是真的鐵甲部隊,隻是作風彪悍而被稱為鐵騎而已。而這些從頭到腳都能包其中的盔甲顯然不光保護了士兵的外表,更堅定了他們的內心。
而張鋒提議的新式播種法和水車,更是當年就讓產量提高了兩成。科技是第一生產力。就算那支南下的水軍小隊沒有找到傳說中的雙季稻,隻要沒有天災,整個袞州的糧草供應也是綽綽有餘。
唯一讓老曹覺得拿不出手的就是騎兵太少,就算袞州整個富得流油,但是馬可不是有錢就能買到的。隻能通過幽州、並州兩個限的地方,通過長期與胡人、羌人打交道的糜家旗下的商隊才能或三十,或五十的購回一些中下等的馬,胡人又不傻,難道把好馬賣給你們漢人然後再來打我們?
公孫瓚是有馬,但是也不可能平白無故的給馬你,政治歸政治,交情歸交情,這是兩碼事,能當上太守都不是什麼傻蛋。
現在除了張鋒那裏有七百五十騎兵,夏候淵那裏有一千五,再就是老曹自己留下的一千騎兵了。看看人家公孫瓚……老曹忍不住用上聽張鋒常說的一句話:“銅板不是萬能的。”
既便如此,袞州軍若自認第二,便沒人敢稱第一。畢竟強大的軍事素養和渾厚的經濟力量在那放著。打仗就是打錢,打人。現在的信息戰等例外。那一場戰役不要人去拚?不用糧草去填幾萬或幾十萬人的肚子?加上馬料,給養,軍餉,傷亡士兵的撫恤,以及立功將士的賞賜,這打仗還真不是窮點的人能玩得起的。
青州現在就是最好的反麵教材,長期處於苛捐雜稅使得青州一片蕭條,百姓無力交稅,政府便無力供養士兵,雖說這些是不用軍餉的軍戶,但總要吃飯吧?沒飯吃的軍營一天之內連軍官在內都會給你跑個幹幹淨淨。而孔武有力的人都在黃巾軍裏呆著,這裏的待遇可比在官軍裏好多了,至少有吃有喝,遇上了狗屎還可以順便劫個色……反正沒人管,渠帥們比自己還劫得凶呢。
青州裏共有大大小小幾股黃巾勢力,但並沒有聯合起來統一行動,反而有時為了爭權而有一些小小的摩擦,這次袞州的大手筆,讓這些平日把官軍打得望風披靡的黃巾軍第一次有了強烈的危機感。
這就是黃巾軍雖然聲勢浩大但最終敗亡的原因之一。不成係統。各自為戰。
張鋒麵對的樂安郡這一路黃巾渠帥居然還是老熟人,於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