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到了河間郡,對趙雲來說,還不算是滿意的結果,盡管在曹操眼中已經足夠驚豔了。
趙雲的眼中,一直牢牢的盯著一個地方——老家常山郡。
既使已經有了身為武將也許一輩子也回不到那個生、養自己的故土的準備,可是如果有機會能風風光光的回到那個純樸、熟悉的小山村,誰又不願意?
古人,對於故土更有著一種難以割舍的血肉之情。
現在治理河間郡的,是繼蔣義渠降後又聘來的一位名士——崔琰。
崔琰是鄭玄的弟子,什麼名氣自不用多說。早年效力於袁紹,當袁紹出兵許都時,他曾力勸,可惜袁紹對正確的意見是從來不會采納的。後來袁紹病死之後,袁譚和袁尚都爭相拉攏他到自己麾下為官,可是已經料定此二人將無所作為的他選擇了辭官避世,就此還差點下獄。
趙雲打下河間郡後,聽說了崔琰的事,重金禮聘,三卻而不授,頗有點“三顧茅廬”的意思。後來崔琰觀察了幾天,見趙雲並不象一般的武將魯莽,並且行事謹慎,並很關心民生,這才自己找上門,要求應聘。
而與趙雲一番細談之後,也被認定此人的確是有著真才實幹,於是趙雲將河間大事一力交付崔琰,自己則抓緊備戰,早日打通到達常山的道路——中山國或者安平郡。
*************************************************************與此同時,薊縣。
屋外呼嘯的狂風吹得滿縣大樹全都象化療了般掉光了樹葉,偶爾有幾片殘餘也是黃得發黑,早已枯得失去了水分,緊緊的蜷在一團,無力的掛在樹枝上任憑風的蹂躪,半點反抗之力也沒有。
北方的冬天來得更早一些,屋裏已經生起了四盆火,可是逢紀心裏,依然是冰封的一片曠野。
原本袁家謀士之一的風光已經不在,而支持袁尚的自己又因為袁尚決定不走老父的老路,因此隻留下一個審配,把自己發配來到袁譚這裏。
可想而知逢紀的處境。
袁譚的班底,郭圖等人對他都是冷若冰霜,一個多餘的外人而已。而自從被袁尚趕走,走投無路的逢紀到哪都覺得自己象一條沒了家的流浪狗。
不過好象自己的這種日子已經到頭了。
袁譚雖然好勇鬥狠,但是和袁尚畢竟血濃於水,加上曹操的勢頭太猛,要是這個時候不幫袁尚一把,也許今天的袁尚就是明天的自己。
而袁尚也兩次派人來要求援軍,言辭之間謙卑的語氣讓袁譚很滿意。袁尚的使者也很聰明,懂得察言觀色,絕口不提袁尚的家主身份,而是口口聲聲袁家的老大如何如何。
加上郭圖、辛評等人的勸說,袁譚好歹同意了派援軍。可是自己這邊還有遼東公孫家在虎視眈眈,弄不好一個不小心就被人捅了後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