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統的身份,演義上沒說,張鋒一直是懷疑的,為什麼他會跑到江東隱居,很有可能根本就是孫權或者周瑜的人。
照演義上的說法,龐統是作為白身的身份,被周瑜請動,去曹營行連環計的。可是如果真是這樣,龐統為什麼要去做這麼危險又吃力不討好的事?
再大名聲的名士,也要以保住小命為前提的。
否則曹*屠徐州時,為什麼沒有所謂有名士跑去他那裏,嘰嘰歪歪,指手劃腳?
除非覺得命長了。
看看賈詡就知道了,這廝為了小命,害了多少無辜人。
但如果我是他,也會選擇跟他一樣的路走下去。前提是有這個本事。
無能的人隻能被動的接受命運的安排。
龐統自然有目的而來,而不是來曹*這裏轉一圈,打響知名度的。
而曹*對於龐統的到來,是相當歡迎的態度。
一來當然是龐統的名,徐庶、司馬徽、龐德公都交口稱讚的人,自然是個了不得的人。而在荊州、江南一帶,龐統的名氣也很大,就因為龐統的一個好的特點,他對自己評價的人物往往都是往上了說。九分的說成十分,高中的說成大學的。那個好名聲的年代,自然讓人對這位貌不驚人的龐士元產生足夠的好感。
有人問,為什麼您對別人的評價往往超過那人本身的實際才能呢?
龐統說道:“當今亂世,善人少而惡人多,宣揚好的榜樣可以改善世風”。
由此可見,龐統的人品並不是羅忽悠所說的那麼小氣,喜歡跟諸葛亮爭一爭長短。
在這點上,龐統和周瑜在羅忽悠的筆下都吃了虧,成了小器的代言人。就連劉備這個豪爽而知錯能敢的正麵漢子形象,都成了一個愛哭愛鬧耍無賴的偽君子。
劉備曾經在龐統成為他的軍師中郎將的時候問過:“你曾經擔任周瑜的功曹。聽說那次我到吳國,周瑜曾上秘信給孫權,讓孫權扣留我,不知是否真有此事?在誰的手下,當然就該忠於誰,你不必隱瞞。”龐統回答:“確有此事。”劉備慨然歎息:“當時我正在危急之中,有求於孫權,所以不能不去見他。去了,竟差一點落到周瑜手中!”劉備還說:“天下智謀之士,所見略同。孔明那時也勸我不要去,而且一再堅持,想來也是怕孫權扣留我。我當時卻認為孫權所要提防的是北麵的曹*,應該希望有我做他的援手,所以才堅持去見他,一點也沒有疑慮。現在想來,這確實是一步險棋,並非萬全之計。”
由此還可以看出來一點,劉備去江東相親的時候,諸葛亮不僅不讚成,反而是反對的。可是羅忽悠又一次把功勞全推到他身上去了。
龐統到達江北岸,不過一葉扁舟,一個侍讀小僮。
而曹*將所有的大小將領,大小謀士,全部拉到岸邊來迎接他。不得不說,曹*的表麵功夫做得很足。至少他讓別人覺得,他曹*真的是愛才、敬才之人。
何況龐統不是邊洪之流,隻要不跟他對著幹,他常常都能容忍一二。
就連劉備都犯過一個輕外表的錯誤,讓投奔於他的龐統“以從事的身份試署耒陽縣令”。
就是說,用助手的身份來代理耒陽縣令。
可是曹*卻絲毫沒有因為龐統的外表而小看他。
如果不是當初張鬆表現得太傲,曹*也不會輕慢於他。
因為曹*本身的長相就比較銼,屬於次品一類。因此長相不好看的人,他看了之後打心眼裏覺得親切。
“久聞龐先生大名,今日得遇尊顏,三生有幸!”曹*和身後的眾謀士,呼拉拉的一大片躬身行禮。
就連以夏候淵為首的武將,也都是鄭重的行了個軍禮。
這讓龐統很感動,不過一方麵他也提醒自己,千萬別感動過了頭,忘記自己過江的任務了。
眾人的眼神都如同找到組織一般的親切而激動,除了武將外,隻有幾個人的眼神倒頗有幾分玩味的感覺。
張鋒、郭嘉、司馬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