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宮廷,通常情況下都是母憑子貴,嬪妃的地位與能否為皇帝生下皇位繼承人有很大關係。為了讓自己的兒子當上太子,很多嬪妃之間都進行著你死我活的明爭暗鬥。若兒子當上皇位繼承人,那嬪妃的地位必然迅速提高,成為令人羨慕的皇後、太後,如王政君、武則天、孝莊皇後、慈禧等。
但是也有例外,有的嬪妃並不願意生太子,因為她們不但不能母憑子貴,而且還會因此惹來殺身之禍,如北魏時期就是一個典型。在北魏的法律裏有一條很嚴格的立子殺母製度:立某皇後或嬪妃的兒子為太子後,即賜太子母親自盡。
此做法始於漢武帝。西漢武帝年事已高,欲立年幼的劉弗陵為太子。但是劉弗陵的生母鉤弋夫人正值盛年,武帝擔心自己死後會出現女主專權的局麵,便下令將她處死,鉤弋夫人脫掉首飾向皇上叩頭求恕。武帝命令將她拉下殿去,送入宮廷監獄,夫人臨下殿時,還頻頻回首,希望皇上能回心轉意。武帝卻揮揮手說:“趕快走,你活不成了!”鉤弋夫人死時暴風揚起塵沙,百姓們都為她感到憂傷。但是漢武帝對周圍的人說:“從前國家所以有變亂,大都是由於君幼母壯的緣故。女主驕慢放肆,無人能禁止,難道你們沒有聽說過呂後嗎?”
到了北魏時期,立子殺母成為一項法律製度。從道武帝開始,凡是兒子被立為儲君的嬪妃都要賜死,並且此製實行了七代,曆一個世紀之久,不知道犧牲了多少位無辜的母親。
道武帝的寵妃劉氏,生長子拓跋嗣,拓跋嗣被立為太子後即被賜死。拓跋嗣思念母親,悲傷哭泣。道武帝安慰他說:“過去漢武帝將立太子,先殺其母。現在你既為太子,為了避免女主幹政的後患我也不得不效法漢武帝。”太子聽後,仍然悲傷不能自抑,被氣惱的道武帝趕了出去。
在北魏的曆史發展過程中,“子貴母死”的舊製發展到了鼎盛。這跟拓跋舊製有很大的關係。當時北魏尚未確立一套父子傳承的嫡庶長幼繼承製度,儲君的策立和登基往往依賴於母族的強大,可謂“母強子立”。到道武帝時,這種狀況有了改變。道武帝先用戰爭手段強製離散母族賀蘭部、妻族獨孤部、祖母族慕容部等大部落,後來還先後逼死自己的母親賀蘭太後,賜死太子拓跋嗣的母親劉皇後。立子殺母的舊製雖然換得了北魏穩定的君位傳承秩序,促進了拓跋部的穩定,但卻是由犧牲無辜的母親換來的。因此當時的嬪妃都不願意生太子,《宣武靈皇後》就這樣記載:“椒庭之中,以國舊製,相與祈祝,皆願生諸王、公主,不願生太子。”
孝文帝拓跋宏的父親信仰佛教,對政治不感興趣。在拓跋宏才五歲的時候,就把皇位讓給了拓跋宏。由於拓跋宏的母親李氏在他被立為太子時就被賜死了,所以年幼的拓跋宏由馮太後撫養。可是馮氏對小皇帝非常不好,經常杖罰幼小的拓跋宏。有一次甚至在大冷天裏,把穿著單衣的小皇帝關在一間空屋子之中,三天不給飯吃。
後來,孝文帝的愛妃林氏,因為生下的兒子拓跋恂被立為太子,林氏也被賜死。妃嬪們“相與祈祝,皆願生諸王公主,不願生太子”,使得孝文帝隻留下孝明帝一根獨苗。孝文帝曾求當權的馮太後廢除舊法,但被拒絕。
宣武帝元恪,篤信佛教,不忍殺生,“立皇子詡,始不殺其母”,“子貴母死”終於被取消。後宮的妃子們不再因此而人人自危,“矯枉之義不亦過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