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達開是太平天國農民起義的傑出領袖,少年投身太平天國起義,英勇善戰,足智多謀,功勳顯著,被封為翼王。可惜,太平天國後期,內部混亂,石達開終於在1857年率二十萬兵馬從天京出走,轉戰數年,卻難覓一足之地,後來他毅然決定進軍四川,最終喪師於大渡河畔。一代英豪,飲萬古長恨。
石達開向四川進軍,路過大渡河畔,遭到清軍與地方土司緊緊圍困,成為釜中之魚。經過六月征戰,卻仍未能擺脫困境。無奈之下,石達開決定用自己的頭顱換取數萬將士的生命,自投清營,不幸犧牲。
《太平天國文書彙編》記載,石達開在無可奈何的情況下,命軍師曹偉人給清軍寫了一封信。信的內容是:石達開願意以自己的生命為代價,請清軍放過幾萬將士。這封信被射入了駐守在大渡河對岸的清朝四川重慶鎮總兵唐友耕的軍營中。因此,人們一直認為此封信是石達開寫給唐友耕的。然而,近來史學界又對這封信的收信人提出了新觀點,眾說紛紜。那麼,這封信的收信人到底又是誰?
最值得關注的說法有兩種:一是收信人是重慶鎮總兵唐友耕,另一種說法是收信人為四川總督駱秉章。
收信人是唐友耕的說法來源於1908年唐鴻學所編《唐公年譜》。此書中就提到了石達開在大渡河畔所寫的信。據《唐公年譜》記載,信的內容是:“惟是閣下為清大臣,當得巨任,誌果推誠納眾,心實以信服人,不蓄詐虞,能依清約,即冀飛緘先複,拜望台駕近臨,以便調停,庶免貽誤,否則閣下遲行有待,我軍久駐無糧……”
持這種觀點的人還有蕭一山,他認為《唐公年譜》附錄的石達開信函是可靠的,該信的確是石達開寫給唐友耕的。蕭一山還寫成了《翼王石達開致清重慶鎮總兵唐友耕真柬偽書跋》一書。《廣東文物》按照蕭一山的說法,著有《石達開致唐友耕書》一書。因此,此種說法一直廣為流傳。
簡又文先生也認為收信人應該是唐友耕。他提出,據《太平天國全史》記載:“致唐函更見之《唐公年譜》,尤為可信。”
但是,羅爾綱先生卻認為《唐公年譜》所收錄的信件的確出自石達開,但收信人並非唐友耕,而是駱秉章。因為唐鴻學是唐友耕之子,唐鴻學著《唐公年譜》,並收錄了石達開的信,可能是為了給父親臉上貼金,故意把收信人改為了唐友耕。
那麼,收信人是駱秉章的說法從何而來呢?主要來源於四川《農報》的一篇標題為《致四川總督駱秉章書》的文章,該篇文章表明收信人應是駱秉章,而不是唐友耕。因為四川農民高某在紫打地偶然發現了石達開的函稿三通,稿中內容說明石達開是要寫信給駱秉章的。羅爾綱先生認為此稿為真實信函,是沒有經過唐鴻學篡改的。
人們之所以讚成這種說法,另外一個依據主要是根據書信的內容來分析。《太平天國文書彙編》記載:“惟是閣下為清大臣,肩蜀巨任,誌果推誠納眾,心實以信服人,不蓄詐虞,能依清約,即冀飛緘先複,並望賁駕遙臨,以便調停,庶免貽誤,否則閣下遲行有待,我軍久駐無糧……”此處的說法與《唐公年譜》大致相同,但是還是有區別。首先,把“肩蜀巨任”改成了“當得巨任”,其次把“並望賁駕遙臨”改成了“拜望台駕近臨”。羅爾綱先生認為,這是唐鴻學為了使人相信此信是石達開寫給唐友耕而做的故意篡改。因為從唐友耕和駱秉章的職位來看,唐友耕是重慶鎮總兵,而駱駱秉章是四川總督。能擔當“肩蜀巨任”的人隻有可能是駱秉章。從當時兩人所處的地方來看,當時唐友耕與石達開隔河相望,而駱秉章卻在四川,適合“賁駕遙臨”的也隻有駱秉章。此外,唐友耕是降清太平軍,而且作為重慶鎮總兵,也無生殺釋放大權,石達開又怎麼可能會寫信乞求唐友耕放過自己的將士呢?顯然,此封信的收信者最有可能的就是駱秉章。
總之,石達開到底是寫信給了誰,一直也沒有定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