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國是春秋戰國時代的一個小國,一直在曆史的煙塵中若隱若現,真實的曆史麵貌在史書中難得一見。1974年,考古隊在河北省平山縣戰國時期的遺址進行發掘工作,不僅發現了中山國的國都靈壽,還在不遠處發現了中山國王璺的陵墓。
中山國王璺是一位有為的君王,他在位期間,中山國國力空前強大,他甚至以中山國彈丸小國之力有過伐燕攻趙的壯舉。璺王過世後,按照當時的普遍風俗大興陵墓。璺王生前生活就非常奢侈,死後陵墓的奢華可想而知。
璺王陵墓平麵看起來近似“中”字,南北有長達一百零五米的墓道。陵墓有兩座車馬坑,一座葬船坑,一座雜殉,還有六座陪葬墓。在這些墓葬中出土了大量隨葬品,供後世一瞥中山國的文化麵貌。
出土的物品中大部分為青銅器、金器、銀器,做工造型無不精美,並帶有北方民族文化。
戰國時期的青銅鑄造技術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峰,青銅的鑲嵌工藝在當時也頗為進步。當時還湧現了大量錯金錯銀的藝術品。工匠們將這種手法運用到藝術品的製作中,體現了高超的技藝水平。
墓葬中出現了古徽誌——青銅山字形器,造型獨特,見者無不驚歎。中山國的工匠在熟練掌握青銅器製作工藝同時,融入了本國特有的文化,創作出了極具地方特色的藝術品。
除了融入地方特色,中山國的工匠還擅長人物和動物形象的塑造。十五連盞銅燈就是這樣一件藝術瑰寶。這座燈遠觀似一株枝繁葉茂的大樹,燈座飾有鏤孔透雕三虎頭六身夔龍紋,主幹部分向四周伸出了七條樹枝,托起十五盞燈。燈的每個枝節都可活動可拆卸,具有很高的實用價值。樹枝上塑造有夔龍、小鳥、小猴等藝術形象,黃白輝映,豔麗多彩,生動俏皮,活靈活現。更有趣味的是,樹下還有兩個奴仆形象的人物正在拋撒食物戲耍猴群,具有濃鬱的生活氣息。
青銅龍鳳方案是用錯金錯銀方法製作出來的藝術精品,圖案層次複雜,最下層以四頭鹿為支撐,再上一層由飛龍盤曲,龍頭構成四角,架起四方形案麵框,龍間又有鳳鳥飛舞,生動華麗。專家認為,青銅龍鳳方案最初很有可能配有一個漆木桌麵,隨著時間的流逝已經腐朽。
中山王墓中出土的隨葬品數量驚人,僅一號和六號墓出土文物就達一萬九千多件。這些隨葬品大部分與中原文化密不可分,其中的陶製、青銅製的禮器就與同期的魏國、趙國墓葬品相近、工藝類同。但是仔細觀察就會發現,這些物品體現出了其他國家所少有的少數民族。譬如帳幕構件,隻有遊牧民族的馬背生活才用得上,這種物品卻出現在了中山王墓中。中山國的古徽誌與華美的動物造型器物,都流露出了濃鬱的民族風情。
一些專家考證,中山國最早是由北方遊牧民族鮮虞族所建立的。戰國是一個民族大融合的時代,鮮虞族被時代的洪流所影響,逐漸結束了遊牧生活轉而依靠農耕生活。生活方式改變了,文化並沒有消失,這也就是為什麼會在中山王墓裏發現大量鮮虞族珍寶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