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語》的作者是誰?(1 / 1)

我國第一部國別體史書是《國語》,全書二十一卷,七萬餘字。它按照周、魯、齊、晉、鄭、楚、吳、越八國,分別記載了上自西周穆王征犬戎,下至戰國初年趙、魏、韓三家滅智氏,約五百年間的部分曆史人物的言論和史事。自古以來,曆史學家和文學家都在探討《國語》的作者究竟是誰,但至今沒有定論。

最早提出《國語》作者為左丘明的是西漢大史學家司馬遷。他在《報任安書》中說:“左丘失明,厥有《國語》。”此後東漢史學家班固在《漢書·藝文誌》中也記載:“《國語》二十一篇,左丘明著。”按照他們的說法,左丘明為孔子《春秋》作傳後,不幸失明,但他“雅思未盡……稽其逸文,纂其別說……”根據作傳所剩下的材料,又編輯了一本書,即《國語》。

然而,唐宋以後很多學者對左丘明著《國語》一事產生質疑。唐代文學家柳宗元最先提出反對意見,他寫有《非國語》兩篇,明確指出左丘明不是原作者。從此,宋人劉世安、呂大光、朱熹,直至清人尤侗、皮錫瑞等,也都對左丘明著《國語》存有疑問。

即使到今天,這個問題仍是文學界討論的熱點話題。雖然一直有人否認左丘明非《國語》作者,但拿不出有力的證據。在眾多爭論中,有一種觀點普遍得到學者認同,即《國語》是由各國史料彙編而成,並非出於一人、一時、一地。它主要來源於春秋時期各國史官的記述,後來經過熟悉曆史掌故的人加工潤色,大約在戰國初年或稍後編纂成書。

《國語》的作者究竟是誰有待進一步考證,但是《國語》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卻有目共睹。《國語》開創了以國分類的國別史體例,對後世產生了很大影響,陳壽的《三國誌》、常璩的《華陽國誌》、崔鴻的《十六國春秋》、吳任臣的《十國春秋》,都是《國語》體例的發展。另外,其縝密、生動、精練、真切的筆法,對後世進行文學創作有很好的借鑒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