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中國是一個過度開放的國家。2007年,我國經濟的對外依存度高達70%,外彙儲備超過1.53萬億美元,位居全球首位,海外資本逐步主導或者已經主導著中國的諸多產業部門,同時,相對應的國內情況是生產和消費結構嚴重失衡、環境惡化、民生問題突出。這是其他經濟大國不可能出現的情況,但在中國出現了。中美彙率之戰是在中國經濟最易於受攻擊的情況下拉開了序幕。
中美的彙率之戰本質上是一場國與國之間的貨幣戰爭,是美國貨幣政策、雙方的彙率政策、中國貨幣政策之間的較量。實行弱勢美元政策、持續降息、推動人民幣升值是美國針對中國經濟發展狀況而製定的一場金融攻擊。這場金融攻勢的目的是以溫和的方式,逐步削弱直至摧毀中國經濟,從而徹底動搖中國政治穩定和社會發展的物質基礎。遺憾的是,我國目前的宏觀經濟政策隻是一味地迎合和配合美國的戰略部署,沒有抵抗。
在這場貨幣政策的較量中,我國是選擇被動地迎合美國開出來的政策清單,還是選擇主動出擊、保衛國家的經濟安全和經濟成果?這是關係到中國經濟未來命運的問題,也是關係到中國的政治穩定和社會穩定的問題。中國的宏觀經濟決策機構必須從開放的、係統的角度重新評估目前的國際和國內經濟局勢,牢牢把握中國經濟發展的主導權和主動權。如果中國不希望淪為由美國主導的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的援助國、救濟國、最後淪為美國金融體係的附屬國,那麼中國必須盡快擺脫現有的經濟運行軌道,改變現行錯誤的宏觀經濟政策。
中國位居世界第一的1.53萬億美元外彙儲備是美國的獵物。中國巨額的美元儲備如同中國交易員在國際外彙市場上做了一筆大額的不當交易,讓國際獵手們感到極度的興奮,但是,我們還沒有聞到捕殺的血腥。從人民幣升值的那一天起,中國財富就開始了國際化的轉移:從中國本土轉移到海外,主要是美國。人民幣加速升值的政策隻是加速這種財富的國際轉移,並沒有解決中國麵臨的其他問題。從美國利益的立場看,美聯儲降息、美元貶值,甚至宣稱無限量地提供流動性是對美國民眾和美國金融機構的最好保護,是完全正確的,體現出美國人高明而自私的金融智慧。但是,美聯儲的做法能否達到預期的目的,這需要中國中央銀行製定並執行與美聯儲完全相反的貨幣政策給予充分的配合。事實上,中國央行一直在有意或無意地配合著美聯儲高明而自私的貨幣政策。與美聯儲的貨幣政策完全相反,中國央行對應的貨幣政策是升息、人民幣升值、緊縮貨幣。中國的貨幣政策在美元的攻勢之下疲於奔命,完全喪失了貨幣主導權,但是中國並沒有在討好美元的博弈中達到自身的目的。中美央行之間“默契”和“配合”的結果是,美國通過持續降息、美元貶值甚至宣稱無限量地提供垃圾美元,逐步擺脫了次級貸款危機,維持了物價穩定,避免了通貨膨脹;中國正好相反,中國央行采取持續加息、不斷提高準備金率、加大人民幣升值幅度,甚至采取窗口指導等行政手段來緊縮銀根,逼得基層企業難以生存和發展,卻仍然抑製不了物價上漲的趨勢,通貨膨脹壓力越來越大。麵對通脹壓力和嚴重的經濟結構失衡,社會輿論和政府政策幾乎一邊倒地傾向於進一步提高存款準備金率,進一步加快人民幣的升值,而根本不顧這一係列政策可能產生的嚴重後果,也不論證這一係列政策能否達到預期的目的。
今天,中國經濟所處的國內外環境與20年前大不相同,但是,經濟理論界和經濟管理部門對中國經濟格局的判斷、宏觀調控的思路和手段還是停留在20年前水平上。如果沿用傳統的思路和手段調控經濟,不僅事與願違,而且代價慘重。采取加速人民幣升值、提高存款準備金率、簡單機械地加息等調控政策將會導致中國的宏觀經濟形勢進一步惡化。
(1)加劇人民幣升值的壓力。
當今的中國經濟是一個過度開放的經濟體,對外經濟依存度高,主要投資於美國國債市場。美元資本可以通過各種投資的方式不斷流入中國。地方政府和國家部委出於對本位主義和個人經濟利益的考慮,阻止美元資本流入的防線已經形同虛設。這是中國經濟政策製定者必須麵對的現實。這是20年前不存在的情況。麵對這樣的國內經濟現實,美聯儲一旦采用泛濫的美元政策,中國的緊縮貨幣政策必然成為美元泄洪的重災區。中國緊縮的貨幣政策意味著提高準備金率和加息,意味著減少人民幣的投放數量,意味著人民幣吸引力的提高,結果隻能是美元更加洶湧地湧向境內,人民幣被迫升值。
許多國內外眾多專家學者呼籲政府加大人民幣升值的幅度,希望人民幣升值10%,同時進一步加息和提高存款準備金率,以便抑製國內的通貨膨脹。這種政策組合是製造經濟災難的觀點。中國一年期活期存款利率已從3.87%上調到4.14%,如果人民幣升值10%,海外熱錢進入中國的無風險收益率高達14.14%,而美國減息之後的基準利率是3.0%,這是境外熱錢的基本成本,海外資金的套利空間達到11.14%,對衝基金可以利用資金杠杆放大10倍以上進行投機,資金的年化收益率可以高達111.40%以上。巨大的利益誘惑導致海外熱錢湧入中國。2007年度是人民幣大幅升值的一年,卻同時又是外彙儲備同比大幅增加43%的一年。個別專家指出通過人民幣升值來抑製熱錢流入的政策,犯了抱薪救火的錯誤,已經得到驗證。
(2)人民幣升值的過程是醞釀中國金融危機的過程。
人民幣升值幅度與人民幣存款利息之和一旦大於美元資金成本,就意味著人民幣升值的過度和存款加息的過度。人民幣升值的直接損失不是出口商品減少,沒有換到美元,而是中國的1.53萬億美元外彙儲備像冰雪一樣每天在融化,是國民財富在被弱勢美元所蠶食。人民幣升值意味著大量海外在華資產在完成國內增值之後可以換取更多的美元,可以在不久的將來輕易地兌換走國家的外彙儲備,從而把中國依靠消耗資源和勞動力掙得的財富瞬間消失在人民幣與美元的這場較量之中。這就是人民幣升值的代價。主張人民幣快速升值的觀點遺忘了中國有1.53萬億美元的外彙儲備,也忽略了海外資本已經掌握了巨額的人民幣資產,這些已經增值數倍的人民幣資產需要在人民幣升值之後更快、更多地消耗掉中國外彙儲備。中國經濟對外依存度已經達到70%,這是一個極其危險的比例,它意味著在出現大規模兌換美元的緊急情況下,中國增加出口的能力十分有限。人民幣的大幅度升值將把中國經濟逼近沒有回旋餘地的死角,屆時,金融危機的爆發、各類企業股權、債券賤賣給外資機構就成為必然的結局。其實,中國正在重複著發生過金融危機的國家和地區的初期道路。
與美國財長保爾森的觀點相反,“歐元之父”羅伯特·蒙代爾認為人民幣快速升值是“很糟糕的事情”,他說:“現在有人提出人民幣應該快速升值,我認為不能這樣做,中國可能麵臨人民幣被高估的情況。如果人民幣快速升值,那對中國來說是很糟糕的事情,人民幣兌美元應穩定在7.5左右。”(詳見《蒙代爾:快速升值很糟糕 人民幣彙率應穩定在7.5》,《證券時報》2007年09月17日)
(3)人民幣升值不僅不能抑製中國的通貨膨脹,而且會使通貨膨脹進一步惡化。
根據西方經濟學的教條,貨幣升值可以抑製出口、增加進口,從而可以抑製通貨膨脹。但是,這個教條在今天的中國已經不適用,相反,人民幣升值不僅不會抑製通貨膨脹,反而成為推動通貨膨脹的元凶。這是因為中國已經不是一個封閉的經濟體,而是一個過度開放的經濟體。中國當前的通貨膨脹是發生在人民幣持續升值之後,而不是發生在人民幣升值之前。事實勝於雄辯,中國經濟的現實可以推翻所有的經濟學教條。西方經濟學的教條隻有在中國經濟沒有過度開放,或者美國沒有製造美元泛濫的前提下才能成立。
本次中國通貨膨脹的形成過程如下。
第1階段,海外資本大量進入中國並主導了對外出口,外商企業的出口額占中國總出口額的60%,同時,海外資本以低廉的價格購買了大量的國內企業股權,此時,逼迫人民幣升值既有借口,又十分有利。
第2階段,在美國的壓力之下,人民幣開始升值,並形成持續升值的預期,從而大量投機性熱錢通過各種途徑湧向中國房地產市場、企業股權市場和股票二級市場。
第3階段,中央銀行通過發行票據對衝美元,希望維持人民幣升值的節奏。這種公開市場的對衝操作,本質上是把國內企業手中的人民幣收上來交給了持有美元的海外機構,中國本土企業減少了這部分人民幣所對應的發展機會,而以美元換取這部分人民幣的海外機構取得了相應的投資機會。中國類似東盛集團這樣的民營企業為什麼不得不把“蓋天力”“白加黑”這樣的優質資產被迫賣給外資。原因就在這裏。換個角度看,這種對衝操作相當於中國人民銀行把自己掌控的一部分權利轉移給了美聯儲。這是一種貨幣發行權的轉移。廉價美元初戰告捷,嚐到甜頭,於是,美聯儲開足印鈔機的馬力,不辭晝夜。而中國央行十分默契地收緊內資企業的銀根,緊縮了內資企業的發展空間,把收上來的人民幣資金通過對衝的方式交給了美元持有者,讓這些美元持有者在中國收購金融股權和產業股權、收購土地、金礦、煤礦、高速公路、自來水設施等。從2007年年初到12月12日,央行年內共發行央票3.93萬億元;扣除央行所作的回購交易,2003~2007年,發行央行票據淨對衝流動性約4萬億元;截至2007年10月份,外彙占款已達到12.72萬億元人民幣,這同時意味著人民幣升值10%,我方的彙兌損失就達到1.272萬億元人民幣。在這場對衝交易中,美聯儲通過發行美元擴大了自己的經濟版圖,把美元符號變成了實物資產和資源,同時坐擁人民幣升值的收益,而人民幣丟失了自己的經濟版圖,並把美元變成了美國國債,接受著持續的貶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