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說它是高仿的,也可以他不是高仿的,因為從材料上來看,它確實是上等的和田羊脂玉,也確實是康熙年間傳下來的東西,價值同樣是難以估計,從造型,用料和把玩痕跡來看,還是鼻煙壺中價值更高的官窯作品”端木賜近距離的觀察了一下這個小巧玲瓏的壺狀玉,輕輕的用鼻子嗅了嗅笑道。
“照你這麼說它確實是康熙年間傳下來的古董,也是正宗的官窯作品,但是為什麼又說它是個高仿呢?”淩山有些奇怪端木賜的理論了,這麼說不是前後矛盾了嘛。
“不急,它的價值不僅僅隻有這些,您看,它的表麵還有一個人物肖像畫,但是它裏麵卻沒有內畫,而且作畫之人不是別人,正是京派內畫四大名家之一的馬少宣,馬少宣內畫人物肖像技法為其一絕,無人能及,其山水,花卉,人物,書法無一不精,風格古樸,功力深厚,是傑出的內畫大師,原名光甲,1867年生於北京,卒於1939年,馬少宣的作品大多為一麵繪畫,另一麵書法,尤其以書法極見功力,結構嚴謹,筆法蒼勁,得歐陽詢之風骨,無論臨碑還是書文均卓然不群,其內畫肖像技法也是名冠京城,所繪肖像無不生動傳神,宛如照片。被譽為“神品”,鬼斧有神工,他的每件作品都為求完美,畫工精益求精,無人能及,即使權高位重者亦以擁有馬氏內畫肖像為榮。”端木賜向他解釋道。
“也就是說這小東西的具體情況是康熙年間官窯裏麵出的,隻是沒有刻內畫而已,後來被馬少宣所得之後,覺得它不是很盡善盡美,但是由於已經無法在裏麵作畫了,所以就幹脆把它畫在了壺的表麵,具體證據就是壺的底部有馬少宣的親筆題字,這麼看來,這個小壺的價值又上了一個台階”端木賜接著說道,這個小東西在他看來價值比正宗的鼻煙壺還要高。
“但是之所以說它是個高仿,是因為它本身並不是一個鼻煙壺,而是另外一種很像鼻煙壺的東西,那就是藥壺,其實在康熙年間已經有藥壺出現了,而且形象更是和鼻煙壺差不多,所以後來清末才出現的仿製版藥壺,材料大多是瓷胎,據材料記載,馬少宣在死前已經是身患重病,所以這是他的藥壺倒也說得過去,這麼看來,淩叔您實際上是擁有了一個比清朝官窯鼻煙壺價值更高的古董,那就是清朝官窯藥壺”端木賜笑了笑說道,他之所以這麼肯定這個東西是個裝藥的而不是裝煙草,是因為他剛才用鼻子嗅了一下,發現它有一種淡淡的中藥香而不是煙草香,也得虧它的材料是和田羊脂玉,不然這麼多年下來早就沒有什麼氣味了,所以才有了先前的結論。
“原來是這樣,沒想到無意間淘來的一個小東西竟然還是獨一無二的存在,看來我的運氣不是一般的好啊!”淩山高興的說道,他對於鼻煙壺還是有一些研究的,不然也不會就看上了這個東西,但是因為和自己傳統認識的鼻煙壺不一樣,所以他才研究了很久還是沒有研究出個頭緒來,沒想到被端木賜這麼一說,頓時心裏的疑惑就一掃而光了,將手裏的寶貝仔細的包裝好放在盒子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