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上的曾厝垵一直是作為農村而存在的。那裏的人們以打漁和出租房子為生。曾厝垵的村民“男漁女耕,男人出去打漁,女人留在家裏耕田帶孩子。
漁村的形成,大抵是因為依山傍海的緣故吧。背靠高山,麵朝大海,漁村的日子一開始過得自由而愜意。明初,閩海城建起來之後,身處閩海港口南部的曾厝垵也成了軍事要衝。清代更是設水師駐守於此,可見其輝煌的曆史。
如今的曾厝安已經變成了眾多文藝青年聚集的地區,此刻的端木賜幾人正現在街道的對麵,可以看見現在的曾厝安已經是人來人往燈火輝煌好不熱鬧了。
過了人行道往對麵走去來到大大的曾厝安三個字下麵,映入眼簾的就是一條街,這個時候正是熱鬧的時候,兩邊的鋪子裏都是人,紅磚古厝和南洋風格的“番仔樓”是這裏的一大特色,這些都是當年的華僑遺留下來的痕跡。
美食和文藝兩種事物在這裏展現得淋漓盡致,一條長長的小吃街,端木賜幾人現在街口,就已經能夠感覺到了,海風夾雜著淡淡的烤肉的香味經過他們的身旁,聞上去就讓人胃口大開忍不住想要往裏走,耗子已經付諸行動了,一個人率先朝裏麵走去,端木賜搖了搖頭也牽著小雪跟上去了。
海鮮,美食街裏麵隨處可見的東西,對於沿海城市來說很平常,就地取材向來是人類的一大優點,各種類型的海鮮經過店家的手變成了一串串香噴噴的熟肉,幾個人一邊逛著一邊這裏買兩串嚐嚐那裏買兩串試試。
水果,閩海是最多的不是什麼龍眼也不是什麼荔枝,而是芒果,從路邊到處都是芒果樹就可以看出來了,這裏到處都是與芒果有關的東西,什麼芒果沙冰啊芒果奶昔啊什麼的,端木賜也是第一次吃芒果,甜甜的味道還不錯,不過唯一不爽的就是這玩意兒的果肉都附著中間那一塊核長的,而且有時候還會卡牙齒縫上……
客棧,這裏到處都是客棧,總能在沿街和拐角處遇見風格各異的客棧,五街十八巷,五花八門裝修:新建築不少都是藍色調,番仔樓一般是橙黃色調或保持古樸色,閩南古厝清一色一色大紅的外牆;有的大麵積塗鴉,有的模仿歐洲小鎮在牆上掛滿盆栽鮮花,這種調調倒還真像那麼回事,仿佛真漫步在阿姆斯特丹的小鎮裏。
所見之處,瞧見大部分客棧都有庭院,有的走夏威夷風,藤蔓下吊著搖椅,衝浪滑板、遊泳圈擺設,太陽傘下木椅散落有致;有的還在庭院內人造沙灘,鋪一條鵝卵石健步道,濱海情趣十足;還有的契合漁村的定位,拉一艘破船擺在庭院,意指咱是漁民的後代,這才是漁村文化。不過端木賜幾個人卻並沒有住一個晚上的打算。
夢旅人音樂客棧,據說這裏是曾厝垵最早開辦、最具特色、最具文藝氣質的客棧之一。端木賜幾個人走進去,這裏大多都是年輕人,還有不少背包客慕名而來。這些家夥有的背著樂器一看就是玩兒音樂的人,台上時不時還有人上去秀一手,音樂客棧倒真是名至實歸的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