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德齋的包子果然是非常好吃的。潘小妮以前雖然聽說過,可一直都沒有來吃過。
一來是沒有時間,她以前要上班,自然不會放著自己家門口的包子不吃,專門繞道來這裏吃包子。
二來是以她的消費能力來說,她嫌這裏貴啊。
一個拳頭大的包子外麵頂多也就賣到一塊五,這裏敢賣五塊。你說貴不貴?
吃頓早點,在風城這個小城市,居然要花到十幾二十塊錢。你說貴不貴?
這還不算專門開車跑到明霞湖的湖邊兒上吃飯所耗費的汽油錢。要算上的話,更貴。
那小德齋的東西為什麼這麼貴呢?既然這麼貴,為什麼還不斷食客呢?換句話說,它怎麼沒有因為自己東西賣的太貴,而把顧客給嚇跑,把自己給搞得關張大吉呢?
原因說起來很簡單,就是:它裏麵賣的東西雖然貴,可來吃東西的食客收入高,不在乎。
在風城,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人們開始注意自己吃進嘴裏的那些食物的衛生、安全和營養了。或許,就是從小德齋開張那天起吧。
小德齋的老板張小德,作為風城市先富起來那批人的代表,他不知怎麼的,就注意到人們尤其是那些衣著光鮮、收入高端的人們這種對飲食的高標準嚴要求了。
他就砸錢,在風城城邊兒的一處人工湖,也就是明霞湖湖邊兒上修了一座仿古小樓,開辦了後來享譽風城飲食界的小德齋。
環境優美,空氣新鮮,食材優良,請大廚來做早餐,衛生和服務還堪比星級賓館。很快,就吸引到了風城那些隻認口感、營養、健康、安全,不問要花多少錢的先富、新貴和小資們。
小德齋生意因此好的不得了。
既然不缺生意,東西不愁賣,你想,它那裏的價格能便宜得了嗎?
當然,小德齋能夠達到今天這種層次,除了前麵所說的那些導致它受歡迎的因素,還有其深層次的原因的。這是潘小妮從小德齋回來的路上自己琢磨的。
她以為,古往今來的人們都是遵循“物以類聚,人以群分”社會定律的,小德齋的繁榮,恰恰印證了這一定律的正確性。
來這兒吃飯的,除了要吃一些比外麵小攤上更讓他們放心和讓自己味蕾完美綻放的食品以外,他們所要品味的,難道不是還有一種身份的認同,一種階層和族群的歸屬感嗎?
就像高俊偉,他到了小德齋,這一進去,就全是熟人,彼此都非常客氣地寒暄。吃頓早點的功夫,就跟自己鄰座兒同樣是或大或小的老板們,交流了好幾條風城商圈兒裏的新聞。
這要在外麵小攤兒上,他跟那些開車的,賣苦力的,送孩子上學的家庭主婦,他能有這種語言上的交流嗎?
想明白這一點,潘小妮覺得自己跟高俊偉交往以後,也要試著嚐試改變一下自己關注的事務,提升一下自己的眼界,也好能跟他圈子裏的人有點兒共同語言。
想從一個階層,進入另一個階層,就必須先讓自己有所改變,潘小妮有這種自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