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自然,月海下麵應有高密度的異常物體。這種物體在月球體內就像“腫塊”一樣。因此,科學家們給這種物質起了一個形象化的名字,叫月球質量瘤。
也有人稱之為重力瘤或聚積物。
深藏在月球體內數十億年的異物,沒有逃出科學家們的慧眼。這項意外發現,對研究月球內部結構,探索月表結構的演化,特別是判別環形月海的形成都有直接幫助。對研究早期的太空環境,特別是地—月係空間環境更有重要意義。
月球表麵的“月海”
要想揭開月球質量瘤之謎,非得了解月海是如何形成的不可。像認識地球表麵結構特征一樣,月麵主要分兩大構造單元,即月海和月陸。
月海的主要特征是:月球表麵共有22個月海,向著地球的月球正麵有19個,背麵有3個。月球正麵的月海麵積約占半球麵積的50%,背麵的月海麵積隻占那半個球麵的2.5%。大多數月海呈閉合的環形結構,周圍被山脈包圍著,山與海的形成有密切關係,月球質量瘤就與這類月海相對應。正麵的月海多數是互相溝通的,形成一個以雨海為中心的更大的環形結構。背麵的月海少,而且小,同時,都是獨立存在,沒有互通的。月背中央附近沒有月海。月背有一些直徑在500千米左右的圓形凹地,稱為類月海。正麵沒有類月海。月海主要由玄武岩填充。根據月海的這些特征,科學家們可進一步考查月海是如何形成的。
早在19世紀末,美國地質學家吉爾伯特就注意到月海的特征。他首先提出雨海的形成問題。他認為雨海是典型的環形月海。它是由外來的巨大隕石撞擊在月麵上,將月球內部岩漿誘出,大量岩漿漫布月麵,而破碎的隕石物質及月麵物質被拋向四周,形成環形月海。這就是吉爾伯特提出的“雨海事件”。據計算,這次事件的“肇事”隕石直徑約20千米,它以每秒2.5千米的速度撞擊月麵。對月球考察的許多事實支持了吉爾伯特的觀點,這也就是月海形成的外因論。美國“阿波羅14號”載人飛船的著陸點,就選在雨海事件的噴射堆積物——弗拉·摩洛地區上。從這裏采集的岩石樣品幾乎都有遭受過衝擊和熱效應的明顯特點。
雨海的麵積約88.7萬平方千米,比我國青海省稍大一點。在22個月海中,雨海麵積僅次於風暴洋,居第二位。它和風暴洋、澄海、靜海、雲海、酒海和知海構成月海帶。從地形的角度看,它是封閉的圓環形,四周群山環抱,屬典型的盆地構造。從地勢的角度看,雨海地區非常複雜,極為壯觀。
它囊括了月麵構造的諸多方麵。因此,雨海區域很早就引起了天文學家們的興趣。
從月海形成的外因看,月麵學家又找到一個最有說服力的典型衝擊盆地,它就是享有盛名的東海盆地。東海盆地主要在月球背麵,直徑約1000千米。它的中央區是東海,東海直徑約250千米。人造月球衛星拍下了清晰的東海和東海盆地的照片,充分顯示出東海外圍有三層山脈包圍,形成巨大的環形構造區。
與此同時,也有些科學家認為,環形月海是月球自身演化的產物。他們根據月海玄武岩年齡鑒定,推知月海玄武岩有5次噴發。大致時間是為距今39億年前至31億年前。月海形成的先後次序為:酒海—澄海—濕海—危海—雨海—東海。
然而,上述提到的隻是假說,還沒有形成定論。月海到底是如何形成的呢?
還有待進一步研究。
對月球表麵的探索
月球俗稱月亮,是地球唯一的天然衛星,也是離地球最近的天體,與地球相距約38萬千米。平時我們見到的月亮感覺和太陽差不多大,但實際上月亮比太陽小得多。月球的半徑是1738千米,是地球的27.28%,而太陽的半徑是地球的109倍,那麼太陽就有6400萬個月亮那麼大。
以前很多科學家們都認為月亮是個死球,既沒有生命也沒有任何月表活動。
現在,他們發現月球上有月麵暫現現象,如局部地區有時會突現奇妙的光輝,有時有霧;有時局部地區會變色變暗,有時某些環形山會突然消失或突然增大等。
這些月麵暫現現象,說明月球表麵經常變化不斷。
月球圍繞著地球運行的軌道,叫做“白道”。白道和黃道(地球繞太陽運動的軌道)之間有5毅多的夾角。
月球繞地球轉一周需要27天7時43分11.47秒,這一周期叫做“恒星月”。月球除了繞地球公轉外,本身還在自轉。月球自轉的周期是27天7小時43分11.5秒,幾乎等於它繞地球公轉的周期。因此,我們從地球上隻能看見月亮的一麵,而且始終是這一麵,大約是月麵的59%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