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再議是綜合經營還是分業經營(1 / 3)

縱觀世界近現代史上每一次經濟危機,都會發現一些當時非常著名的銀行黯然倒下,直接的原因可能千差萬別,背後的原因更值得後人認真總結。然而不幸的是,人們似乎是健忘的,很多銀行並沒有真正吸取經驗教訓。這次金融危機發生以後,人們更需要靜下心來,望著潮水退去後海灘上留下的頑石碎礫,認真總結銀行經營的一些基本原則。聰明的人不是不犯錯誤,而是不重複犯類似的錯誤。下麵提出的11項基本原則,都體現了銀行經營的重要戰略。

從20世紀90年代之後,由於競爭和發展需要,歐美等發達國家從法律和政策上紛紛放鬆金融管製,進入金融自由化和綜合化經營的新時代,從分業經營到綜合經營緣於競爭和發展。也是從20世紀80年代中後期開始,中國的銀行也開始了綜合經營的探索,不但涉足保險、證券、租賃等金融領域,還直接投資房地產、酒店等實體經濟,每一家大銀行都有為數眾多的各種類型的子公司和孫子公司。多元化經營使這些銀行沒過幾年就出現了經濟秩序混亂,積累巨大金融風險,許多銀行產生了巨額的呆壞賬損失,成為銀行經營的沉重包袱。

此後,建設銀行提出“一心一意辦銀行”,就是把與商業銀行業務無關的多元經營剝離出去,進行瘦身,集中精力和資源辦好商業銀行業務,由此,啟動了一次艱難的戰略轉型。

實踐表明,建設銀行清理非商業銀行業務,走上治理混亂和回歸商業銀行之路的理念是正確的。建設銀行的戰略轉型非常成功,一些非銀行業務機構逐步與建行脫鉤和分離。瘦身後,建設銀行順利地從專業銀行轉變為商業銀行,經過剝離不良資產、重組、改製、上市等持續努力,終於在2005年成為國內第一家成功上市的大型銀行,應該說“一心一意辦銀行”是這一過程的曆史性起點。

時隔十幾載,今天重提“一心一意辦商業銀行”,雖然所處環境和麵臨問題不同,但它所蘊涵的真諦和原理仍然適用。大家都在思索和探究這次全球金融危機中不斷倒下的眾多金融機構(其中不乏龐然大物)背後的根源和答案。

銀行的本質是否發生了偏離?是什麼誘使了這種偏離?我們不得不承認:銀行在經曆了若幹年快速擴張、喧囂發展後,當下需要去掉浮華和虛無,回歸純樸和真實。

是綜合經營還是專注於商業銀行的專業經營理念?在新的曆史時期和起點,這是當前銀行麵臨的一個重大的戰略問題。以1999年美國通過《金融服務現代化法案》為標誌,綜合化經營理念在美國、歐洲等金融業占了上風,花旗銀行、美國國際集團等金融機構開始離開自己原來的主業,廣泛涉足其他金融領域。花旗銀行先後並購了旅行者集團開展保險業務,並購了所羅門美邦開展投資銀行業務,花旗成為全球金融的巨無霸,10年後的今天,花旗銀行在這次金融危機中傷痕累累,保險業務被剝離賣掉了,投資銀行業務成為花旗巨虧的主要傷口,而傳統的商業銀行業務卻給了花旗銀行最後喘息的機會和複興的希望。

為什麼我在這裏再三強調當前我國的銀行仍應堅持“一心一意辦商業銀行”這一命題?主要原因在於:從戰略層麵考慮,中國現階段以及未來一定時期內,都將處於經濟成長期,這個時期的基本特點是經濟快速增長,業務發展機會較多,但是,銀行監管體係不完善,經濟發展模式不成熟,金融環境尤其是信用環境缺失,法律體係不健全。在這樣的環境背景下,銀行的發展速度一般會很快,容易出現係統性風險。如何規避係統性風險是比發展更重要的問題,因此,以約束製約為取向的分業經營比以推動經濟發展、快速整合市場因素為取向的綜合經營更適合中國的現狀,今後幾十年這種狀況仍不會有大的變化。與此同時,分業經營也是一道金融體係的防火牆,使得銀行、證券、保險業之問不會發生風險傳遞而引發係統性風險。在商業銀行和投資銀行之問也需要有“防火牆”設計,嚴格意義上、嚴格監管下的投資銀行業務即使出現問題一般不涉及存款人,不會觸發係統性金融危機,而如果盲目走向綜合經營,把投資銀行和商業銀行綁在一起,由此引發商業銀行危機,就會演變成金融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