粗放經營之所以是銀行的痼疾,這個問題在深層次上源於存在製度、文化及人性方麵的諸多原因。
在中國曆史上,人性本善還是人性本惡爭論了兩千多年,儒家倡導人性本善,三字經開篇就講“人之初,性本善”。細究起來,孔子並沒有明確指出人性本善還是本惡的問題,隻是指出“性相近,習相遠”。一般認為孟子最先提出人性本善的判斷,孟子認為:“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惻隱之心,仁也;羞惡之心,義也;恭敬之心,禮也;是非之心,智也。”可以發現,孟子並沒有明確提出人性本善,而是認為仁義禮智,每個人都會有,不用外人教,關鍵是後天要保護好這些善的種子,讓它們發芽。所以有人說孟子是說人性向善,而不是人性本善。
人性本惡的第一人荀子,其態度旗幟鮮明,立論和證明渾然一體,荀子說:“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順是,故爭奪生而辭讓亡焉;生而有疾惡焉,順是,故殘賊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聲色焉,順是,故淫亂生而禮義文理亡焉。然則從人之性,順人之情,必出於犯分亂理,而歸於暴。故必將有師法之化,禮義之道,然後出於辭讓,合於文理,而歸於治。用此觀之,人之性惡明矣,其善者偽也。”指出人都好利、疾惡、好聲色,必須有師法之化,讓人性符合禮儀之道。
當然也有中間意見,說人性有善的一麵,也有惡的一麵,或者人性既不是善也不是惡,這些中間派在曆史上也沒有得到重視。
西方曆史上關於人性的認識基本來源於古希臘和古希伯萊文化,在這些文化中,基本認為人性天生有很多缺陷,比如懶惰,貪婪,自私自利等。在西方管理學中,對人性的認識分為X、Y、Z理論。X理論又稱為經濟人假設,這一理論認為人都是懶惰的,他們盡可能地逃避工作,人都是缺乏理智的,工作的目的是滿足基本的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Y理論又稱為自我實現人假設,這一理論認為工作是一種滿足,人們願意實行自我管理和自我控製來完成工作目標,人的自我實現要求和組織要求的行為之間並沒有矛盾。Z理論則認為人是複雜的,一個人在不同的年齡和情境中會有不同的表現,人的需要、能力、動機都是有差別的,沒有一套適合任何時代、任何人的普遍的管理方法。
在今天看來,人性本善也好,人性本惡也罷,都說明後天必須采取一些措施,或者正麵教育,或者懲罰,才能合於禮儀。
根據我多年的觀察,粗放也是人的一種天性。員工進入工作崗位,已經經過了近20年的學習教育,形成了自己的價值觀,根據他們如何看待工作、如何要求自己、如何處理與同事的關係,可以大體上分為三種類型:一類是追求完美型,這些員工工作兢兢業業,精益求精,自我要求很高,是員工中的佼佼者,這部分員工所占的比例很小,大約在5%~10%左右;一類是麵臨淘汰型,這部分員工工作馬馬虎虎,很難適應工作崗位要求,這部分員工所占的比例也很小,大約占5%;絕大部分員工屬於第三類,這一類員工有工作能力,但需要外力推動才能提高他們的工作成果。具體表現是:第一,必須給出明確的工作要求,如果沒有這些要求,這些員工一般都不明確工作的方向;第二,必須給予一定的壓力,如果沒有壓力,這些員工傾向於省事,降低工作的標準;第三,必須給予一定的物質激勵,這些員工的工作目的是物質導向的,沒有物質獎勵,就失去了工作的動力和追求。從這個意義上講,粗放是員工在沒有外部製約條件下的自然表現。
形成粗放經營的更重要的原因在於各級管理者的價值取向。長期以來,各級管理者都有很深的規模經營情結。在自己3~5年的任期內,把規模做大是最能體現管理者能力和業績的指標,而上級機構有意無意地把規模作為評價考核管理者的主要指標,規模大的機構的管理者比規模小的機構的管理者更有地位,更有發言權,更有晉升的希望,實際上規模成為考核管理者的重要指標甚至是主要指標。在這樣的體製安排下,追求規模、粗放經營就成為管理者的個人工作追求。
信息不對稱為粗放經營提供了滋生的溫床。上級機構和下級機構之間信息不對稱,上級機構不了解下級機構的情況,管理上隻能采用發號召、一刀切的模式,下級機構將會利用上級機構不掌握充分信息的特點,不認真執行上級機構的政策和要求,領導和員工也一樣。領導不充分了解員工的能力和價值取向,工作安排自然脫離員工實際,也不能給員工提供及時的指導和幫助,員工會利用領導不掌握充分信息,行為上采取偷懶等行為。這種管理上的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成為粗放經營的內在原因。
一旦粗放成為管理者和員工的習慣,很多人都會把粗放經營作為司空見慣的現象。在現代文明越來越脆弱的狀況下,粗放經營成為管理的天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