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告別粗放,走向精益(1 / 3)

轉變粗放的經營方式是打造百年老店的必由之路,在這條路上沒有捷徑可走,必須踏踏實實,潛心耕耘,運用先進的管理和運營技術,日積月累,方能見效。

措施1:從根本上摒棄粗放經營的觀念認識

時至今日,在銀行經營管理中還流行一些似是而非的觀點:

不發展是最大的風險。質和量的協調發展是銀行經營管理的追求目標,本身沒有問題,在現實生活中,說不發展是最大的風險時,實際上是為快速規模擴張尋找依據,在這些人看來,發展就是高速度增長,低速增長就是不發展,低速增長就是最大的風險,依靠粗放的規模增長掩蓋已經存在的經營風險,這種論調的出發點,利用增加投資稀釋不良資產率、用高額利潤掩飾未來的困難等。前文反複講過,增長不是問題,關鍵的問題是要與自身的經營管理能力相適應,要保持量與質的協調,不能犧牲質量去要速度。

發展就是高速度增長,低速增長就是不發展,其實質是掩蓋已經存在的風險。增長不是問題,關鍵的問題是要與自身的經營管理能力相適應,要保持量與質的協調,不能犧牲質量去要速度。在中國改革開放的經濟發展過程中,存在幾個非常明顯的快速增長階段,曆史表明,在幾個階段,銀行積累了大量的不良資產。比如1992~1993年,銀行存貸款快速膨脹,大量資金投資於海南、北海、深圳等地的房地產項目,這些貸款成為1999年銀行不良資產剝離時最主要的組成部分。在今後一定時期內,中國經濟仍將處於工業化、城鎮化階段,經濟發展的速度仍會比較高,銀行在這樣的氛圍下,保持一個均衡的發展速度,保持質量和速度的統一,是銀行度過係統性風險和經濟調整衝擊的基本條件。因此,“不發展是最大的風險”並不是科學的提法。

授權不夠大製約了業務發展。在從專業銀行向商業銀行轉軌前,銀行的各個分支機構都是一家小的銀行,都在按照自己的模式和意願發放貸款,整個銀行就是一個邦聯製的集合體,這種分散化的格局給銀行帶來了致命性打擊。在《商業銀行法》頒布實施以後,各家銀行的總行都加大了集中管理的力度,授權經營是基本的運行模式,各個分支機構要按照上級行的授權開展經營活動,超過授權要請示上級行。授權不夠大製約了業務發展的觀點,就是在這個過程和背景下提出來的。這種觀點非常錯誤。第一,各個分支機構的經營都要在一定的邊界和底線下開展業務,授權的存在為每個分支機構的經營劃出了一個基本範圍,這是防範係統性風險的重要製度安排,分支機構要習慣於這種安排;第二,授權存在的真實意義並不是不能做授權以外的業務,但做這些業務必須要經過上級行同意,授權並不是否定業務發展;第三,認為授權小導致效率低、從而影響業務發展,實際上是為粗放經營尋找突破口。在討論授權問題時,最常見的方式是拿個案說事,以個案否定規則,否定授權,而不是運用數據分析、統計分析的結果,實證性不強,以偏概全。這種思維模式是粗放經營的典型表現。

粗放經營的實質是盲目追求規模,授權就是要製約這種規模擴張的衝動,要求分支機構在一定範圍內擴展業務,而這就需要深耕細作,需要精細化的管理,這種要求是粗放經營者所不擅長、不具備、不習慣的,於是將業務發展問題推諉到授權安排。

壘大戶,肥水不流外人田。對於所謂的大客戶、大項目,過分誇大借款人的市場地位和還款能力,對借款人的融資需求希望一家銀行大包大攬,希望通過大額貸款承諾取得競爭優勢地位,隻知道進,不知道退,伴隨企業經曆從生到死的整個周期。這種認識非常有害。在中國經濟發展的過程中,真正超過30年的民營企業屈指可數,國有企業進行了多輪重組,銀行原來的很多貸款都成為一種永遠的沉沒成本。每一個大企業重組破產,都對銀行的經營產生重大影響,這些教訓曆曆在目。

從市場經濟的角度講,借款人都在逐漸變成市場經濟的主體,銀行單兵突擊的行為方式恰恰擾亂了行業經營秩序,抬高了借款人的競爭地位和談判能力,銀行的盈利大幅降低,利差空間進一步收窄。更為重要的是,在各家銀行都作出大額融資承諾之後,融資額度將遠遠超出借款人的實際需求,這些資金很可能被挪用,也很可能超出借款人的還款能力,銀行最後將為此買單。這種情形是典型的囚徒困境,本來合作是雙方的最優選擇,但每個人都在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下追求自我利益最大化,最後選擇的策略對雙方都最為不利。銀行業應該走出粗放的困境,加強行業間的合作,推廣銀團貸款的模式,實現可持續發展。

壞行業中也有好客戶海爾的張瑞敏講“沒有蕭條的市場,隻有蕭條的思想”,有人進一步講“好行業中有差客戶,壞行業中有好客戶”,從努力挑選客戶、因地製宜發展客戶的角度講,這句話有積極意義。但在實際執行中,這句話的負麵影響超過了積極意義,成為銀行粗放經營的借口。一些人借此強調銀行發展業務要“全麵開花,有空必入。”將總行確定的經營戰略和風險偏好放在一邊,一些人借此強調本位主義、局部利益,盡管從全局而言,一些行業已經超越了銀行經營的邊界和底線,但麵對局部地區的市場現狀,仍堅持努力擴張的方針。總行已經確定了邊界和底線,可以選擇的空間和範圍非常明確,為什麼非要在壞行業中尋找客戶呢?從根子上講就是粗放經營的指導思想在作怪。

別人能搞,我們也能搞銀行業的產品和服務比較容易模仿,當一家銀行推出一種新的產品,其他銀行很快就可以複製出來,這就導致中國銀行業產品和服務的同質化程度相當高,銀行整體缺乏核心競爭能力。不同的銀行在競爭過程中,經常出現競相放寬條件、惡性競爭的現象,一家銀行貸款利率下浮2%,另一家銀行就下浮5%,一家貸款期限10年,另一家可以貸15年,一家承諾10億元貸款,另一家承諾15億元。當這種行為不符合銀行政策時,常常聽到一些人講“別人能搞,我們也能搞”。這種銀行領導缺乏理性思考,缺乏銀行家素質。在市場競爭中,習慣於簡單模仿,習慣於抄襲跟風,習慣於違規經營,一句話,習慣於粗放經營。

措施2:建立專業化的組織結構和分工體係

亞當斯密是古典經濟學的鼻祖,《國富論》是亞當斯密的代表作。《國富論》的第一章就是“論分工”,在亞當斯密看來,“勞動生產力上最大的改進,以及在勞動生產力紙箱或應用的任何地方所體現的技能、熟練性和判斷力的大部分,似乎都是分工的結果”。合理的分工是解決粗放經營的基本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