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風險社會”的大背景下,由於金融市場的複雜性和危機形態的多變性,每次個案危機處理的經驗很難簡單複製到新的危機應對中,因此,認識和把握現代“風險社會”危機發展演化的內在規律是關鍵。
第一,危機是一個從漸變、量變最後形成質變的過程。有人將危機歸結為“壞運氣”,或者“上帝擲骰子”。實際上危機雖然表現為一種劇變或突如其來的事件,但是其形成過程通常是一個動態變化的過程,是外因和內因多種矛盾因素不斷發展變化的產物。這次全球性金融危機的原因是多方麵的,但歸根結底還是經濟周期性波動和長期以來積累下來的結構性矛盾(特別是產業結構、虛擬經濟結構矛盾等)相互耦合、逐步演化而形成的。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20多年來全球金融的浮躁狀態、內部的長期積弊,最終導致波及全球的金融風暴。因此我認為,這次金融危機即便不從次級按揭這個環節爆發,也必然會在其他時間、從其他環節爆發出來。看似非常偶然、“百年一遇”的金融風暴,實際上有一個潛在演進過程,最終體現為一種內在的必然。所謂“風起於青萍之末”,優秀的管理者要善於見微知著,矛盾積累和風險演化過程中,通常有一個潛伏期,會出現一些危機的征兆,而銀行風險管理就要善於捕捉這些信息和異動,跟蹤和把握風險的發展變化,避免潛在危機在自己身上發生。
最大的危機在於對危機認識不足,而每次個案危機處理的經驗很難簡單複製到新的危機應對中。
第二,最大的危機在於對危機認識不足。真正卓越的企業,時刻都保持著危機意識。比爾·蓋茨說過非常有名的一句話:“微軟離破產永遠隻有18個月。”充分表明一個優秀的企業在麵對市場時的一種如臨深淵、如履薄冰的心態,也正是這種危機意識,使得微軟長期以來一直在激烈的IT市場動蕩起伏中屹立潮頭。反觀一些在危機中受到重創的企業,往往都是存在某種自大或者僥幸的心理,以為“壞運氣”不會降臨到自己頭上,最終在危機中措手不及乃至破產倒閉。雷曼兄弟在158年的發展曆史中曾經曆許多大大小小的危機並化險為夷(特別是在“9.11”恐怖襲擊中的表現),但是過去處置危機的豐富經驗並沒有使雷曼兄弟在這次危機中擺脫破產的漩渦,究其原因,一個致命原因就是對這次危機的認識不足、對形勢嚴峻性估計不充分,對自身的實力和駕馭市場波動的能力過於自信。在次貸風險已開始顯露出來的情況下,雷曼兄弟不僅沒有刹車,還繼續擴張業務,甚至在2007年5月29日還收購了一家地產投資信托公司,在危機處置過程中,由於它過度自信也錯失了很多止損和獲得救助的機會。其中的教訓非常深刻。
第三,現代金融危機的根源在於浮躁和貪婪。浮躁和貪婪是人性中固有的弱點,現代金融“煉金術”的誘惑,使得這一人性弱點被不斷放大,而層出不窮的金融產品創新逐漸成了金融資本狂歡逐利的場所。在美國金融市場上,有許多形形色色、匪夷所思的場外衍生產品,一些金融創新實際上成為“擊鼓傳花”式的危險遊戲,大家都知道存在風險,不過又都指望不在自己身上出現。法國的路易十五曾有一句名言:“在我死後,哪管它洪水滔天/”實際上這也是一部分金融家真實心態的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