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80年代,日本企業在全球快速擴張,在全球市場上取得了競爭優勢,以索尼、鬆下、日立、豐田、本田等機械電子公司為代表,一大批日本公司成為全球知名跨國公司,歐美發達國家對日本企業的崛起非常震撼,一大批政府、研究機構、企業的人員開始研究日本企業,產生了一批有影響力的研究成果,其中最著名的就有企業文化理論。
1981年一位美籍日本人威廉·大內出版了《Z理論:美國企業界怎樣迎接日本的挑戰》,係統地提出了企業文化在日本企業經營中的重要作用,指出一個企業的文化由其傳統和風氣所構成,他的觀點產生了廣泛影響。1982年湯姆·彼得斯和羅伯特·沃特曼的《追求卓越》歸納了行動至上、接近顧客、鼓勵革新、以人為本、做自己內行的事、組織簡單、人員精簡、寬嚴並濟、張弛有節等卓越企業的特點,認為企業主管不僅應關心如何賺錢,應該加強企業的文化建設,更應該注重效果和價值觀念,這本書著重指出企業文化是優秀公司與一般公司的顯著差別。《追求卓越》出版以來,在全球暢銷不衰,越來越多的人都認識到企業文化是企業經營管理中的核心要素。
從一定意義上講,企業文化決定了企業命運。銀行業的興衰史也印證了這一點,一家銀行要想成為百年老店,必須注重文化的培育和引導,加強企業文化軟實力的建設。
什麼是文化,眾說紛紜,如果從詞源的角度看,漢語中“文化”二字最早出現在《易經》中,《易經》上說:“文明以止,從文也;觀乎天文,以察時便;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辭源》對文化的解釋是:“文治和教化。”從字麵以上講,“文”指文明,“文明以止,從文也”說的就是這個意思。“化”指一種狀態,也是使一件事物轉化為一種狀態的過程。因此,文化就是使一個社會或者組織變為文明的狀態。
什麼是文化?文化就是使一個社會或者組織變為文明的狀態。文化是風俗、習慣,特別是輿論。
英文cu1ture,起源於拉丁語cu1tura,詞源是cu1tus,cu1tus是co1ere的過去分詞形式,co1ere的基本含義是“耕種、栽培、修飾、打扮、景仰、崇拜、祭祀”,也是使一個事物變得更加美好的意思。盧梭的《社會契約論》中關於文化的概括得到了廣泛認同,他指出:“文化是風俗、習慣,特別是輿論,它有三個特點:一是銘刻在人們內心;二是緩慢延伸,但每天都在獲得新生力量並取代權威力量;三是能夠維持人們的法律意識,激活已經疲軟的法律或取代已經消亡的法律。”這個歸納非常精練明確。
我在多年的研究和觀察中也有較深的體會,無論是企業文化,還是社會文化,都具有如下特點:
第一,內在性。一個企業的文化,是深深植根於企業的員工行為和經營管理活動中的,這種影響力是深遠和廣泛的,從一定意義上說,文化是一個企業的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