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二)(1 / 2)

“你道行淺啊丫頭,中醫裏,隻這一多一少就大有文章啊。外行人看著是同樣的方子,可是這藥力和對病人的病史病程的不同,要起著非凡的作用。每個病人開始生病時,總不當回事,一拖再拖,把小病拖大拖成重病,重得無法收拾了就有病亂求醫,誰有病不想早日好啊,所以他們就找這個求那個,不管中醫、西醫誰吹的大、包治的多、胸脯拍的響,他們就信誰。你也知道西醫總是以消炎為主,但是很多慢性病也就是疑難雜症,西醫隻能治標是無法治本的,這樣的病人,他耗得久了,病已入到骨髓,治標是沒用的,這時他們才想起找國醫,鑒於這種情況的病人,怎麼能上來就下重藥呢?我一把脈就明白了幾分,再了解一些他們的病史和對各種藥的使用反應,也明白了他們體內的病因和藥性了,中醫講究:望、聞、問、切四大綱。望:是觀察病人的神、色、形態及排泄物的性狀特征;聞:是耳聽病人的聲音、氣息,用鼻子聞病人身體或分泌物中散發出來的氣味;問:是對疾病相關情況略說得當的詢問了解,也就是病史病因和病程;切:是通過手與病人的接觸以了解病情的方法,我們中醫的精妙處獨到處主要是切脈,把脈識病情。看他的體質,把他的脈相,觀他的神態,就能把病猜個八九分了。俗話說:醫、易不分家。中醫和易經原來是一家啊,後來才逐漸把他們分開,中醫都會看手相的啊,病人整個外觀都是醫者的學問之處,醫者均通些相術,易者皆能看懂病史,無論社會發展到什麼時候,他們也還是相輔相成、共通共存的。中醫講究八綱:表裏、陰陽、虛實、寒熱。就像易經要讓一個人報出的生辰八字才好算命是同樣的道理。當我問明了病的生成和病的過程,開始隻能給他少一點藥量,起的是調理平衡作用,現在法院標誌是天秤,而每個人的體質,也需要的是平衡,一切器官都均衡了,這個人就是正常了。

“血為氣之母,氣為血之帥”,這是說氣血關係最常用也是中醫裏最根本的一句話。氣是由先天之精氣、水穀之精氣和吸入的自然界的清氣所組成。氣具有很強的活力,它即具有推動血液、**的生成與運行,又推動著髒腑組織的各種生理運轉。氣,又分為元氣、宗氣、營氣、衛氣以及髒腑之氣。元氣,又稱“原氣”,是由先天之精氣所化生,並受後天水穀精氣的補充,是人體生命活動的原動力。所以中醫在一般情況下是不主張手術的,也就是怕傷了原氣。

當我們把這個病人治療一個療程後,他的西藥藥力退去了,而他自身也適應了中藥藥力,我才能慢慢地加重量;當病人體內已經有了很大的中藥含量了,藥在病處也集了一定的力量時,那就必須一點一點地再減量,讓病人體內陰陽保持平穩又平衡,這樣他才能有效吸收並起到祛病作用,藥到適量方治病,少無力、過之,則會適得其反。

“嗯,有點道理。這樣說來,你的這些理念也就成了西方的哲學了,很長學問呢。可是,您再看看這幾個方子,我專門要跟你理論的,就挑揀出來放在這裏了。這兒,明明是兩個不同的病人,又是不同的病,您卻又給人家開出了同樣的藥方子?又作何解釋?”

“這更簡單了,雖然他們的病不同,當我把脈時,他們的脈相是同樣錯亂不穩,俗話說,阻而生鬱。如水流不通了,它就要想法轉彎或流到不該流的地方去。血氣者,人之神也。脈是什麼,是人的神經和生命動相,血脈,血脈,血和脈是緊緊聯在一起的孿生兄弟,脈不通,則血難暢,血不活則脈難調,診脈可知氣血而通其神,心、肝、脾、胃、肺、腎等等。脈在哪兒頓住了就是哪裏出了毛病,偏一點就會生岔,所以就有戲文裏的行家名言:病人無須開口,把脈便知病生何處。這就是國醫的神奇之處,也是無法言傳的,隻有我親手把過病人脈相,教你如何再把一把才能體會我這些話的意境和精道之理,這種學問隻能意會無法說道。也就如佛家所拜的禪一樣,禪在哪兒?哪個佛家大師也說不出在哪兒,因為禪就在天地之間,在每個信徒心裏,她無影無蹤又無處不在,說到底還是一個字,悟。你有這個悟性才能從事這個行業,沒有的話,再手把手終將成為扶不起的阿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