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章 調查組主持正義 梁天柱質恪守良知(1 / 3)

第二天,大鳥生活報關於收容遣返的報道,像一顆炸彈,扔進了平靜的湖麵,整個大鳥市都震驚了。不僅僅街頭老百姓議論紛紛,打工的人爭相傳送,就是公務員,也都拿著生活報,討論個不停。原來,大鳥市的公務員,大多是市外分配來的大學生,其中,又以農村出身的為多。雖然他們自己經過十年寒窗,僥幸地躋身到公務員之列,過上了體麵的生活,但是每個人難免都有七大姑八大姨,兄弟姐妹表哥表妹,到大鳥打工的又多,被抓到收容遣返站了,免不得交錢贖人。所以公務員與收容遣返站打交道的很多,見了這個揭黑報道,十分解氣。其中一些不乏有身份有地位的人,對於公安和收容遣返站勾結的行為十分氣憤,也為大鳥生活報的膽識叫好,對這個報紙的敬意,又多了幾分。

普通老百姓,更是直抒胸臆,電話打到報社,破口大罵者有之,激動感謝者有之,提供線索者有之,忙壞了接熱線的幾個小姑娘。不過她們習以為常了,每逢有了重大報道,讀者的反映都十分激烈。怪不得有記者提出來,稿分應該由熱線組來打,不應該由值班的編委來操作。因為熱線組知道稿件的市場效果。這是閑話,不提。

見到熱線組電話此起彼伏,趙亮十分開心。上午十點,楊建氣呼呼地打來電話,責備趙亮不夠意思:“這麼精彩的報道,又吃獨食?怎麼不和我說一下?讓我們一起聯手撒!”

趙亮得意地說:“你敢報道?你們單位敢報道?隻有我們生活報,隻有陳中,才有這麼大的膽量。”

楊建聽了,默然不語。

其實,趙亮的話,隻說對了一半。發表這篇報道,陳中不僅僅靠的是膽量,更重要的是靠著智慧。他見識廣,視野開闊,因而非常自信。

那天晚上,陳中假意答應撤稿,換了一個新稿子上版麵,便吆喝著下班。暗中,留下了兩個得力可靠的編輯美編等待,大家都下班以後,他們幾個換了版麵,將揭露收容遣返黑幕的稿件重新上版。做完以後,陳中還不放心,怕有人知道以後糾纏,趕緊關機,索性到賓館去睡覺。

這不是陳中蠻幹,是他的責任感和智慧使然。他做新聞多年,對於收容遣返製度有所認識,知道這個法規約束管理的對象,是社會底層人,主要是以農民工為主體的流動人口,規定本身不完善,加上下麵執行走樣,這部法規實際上成為農民工的緊箍咒。近年來,知識界一直在努力推動改變這一現狀,很多專家直接呼籲廢止這一法規,皇都上層也基本認可大家的意見,人大代表們都在等待一個合適的時機,來提出立法建議。由於個別部門不積極,此事雖然就這麼拖著,但是距離廢止,隻差一把火,就可以燒毀這個法規。陳中自信地認為,這篇報道出來以後,肯定會引起社會各界的關注,極有可能成為廢止這一惡法的導火索。

至於新聞風險,陳中認為,隻要符合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真正為農民工說話,符合整個社會的利益,不會出什麼大問題。況且這個事情,基本上是上上下下都形成了共識,廢止隻是時間問題。有反彈的最多是當事的警方,因為涉及到了他們的隱私。為了社會的進步,個人受點委屈,也算不了什麼。正所謂心底無私天地寬。

陳中不愧是有良知有膽識的新聞人。果然不出其所料,報紙報道以後,引起軒然大波,皇都媒體跟進炒作,一下子引起了最高層的高度關注,最高權力機構看到機會來了,專門請老一輩的法律泰鬥江無波,帶領聯合調查組,到大鳥市調查落實此事。

皇都管理部門,也發出明傳電報,要求有關單位配合調查。

看到來自皇都的明傳電報,主管部門摸不清來頭,一時不便表態,便將傳真轉發給大鳥日報。

大鳥日報的社長滿克林,原來是黨校副校長,費了好大的勁,找了皇都的關係,才挪過來,想著大鳥日報是個實權部門,影響力大一些,想找點存在感。卻不料這碗飯不好吃,他經常受氣,不不到半年,不是書記批,就是市長吼,各個區縣也很不滿意。

滿克林對於新聞,本來一竅不通,最大的本事,就是搞幾次激情萬分的演講,背誦一下高爾基的《海燕》,哪裏能夠駕馭報社這個複雜的局麵。更要命的是,他異常膽小,特別在意烏紗帽,常常把評報小組正常的業務意見當做批評,把宣傳部裏的人,哪怕是一個小小科員的話,當做聖旨。

搞新聞的時間長一些的人都知道,有時候,管理部門有些人批評,隻是一種泛泛之論,就像老師批評學生,是一種習慣,也是一種提醒,是在刷存在感,學生不可較真。

滿克林不僅較真,還要一旦聽到別的媒體受到批評,就主動對號入座,自我審查,嚇得睡覺都睡不著,神經衰弱,快抑鬱了。

日報旗下的大鳥生活報,經常惹麻煩,上級在提醒都市類媒體要注意一些問題時,也經常提及生活報的名字。滿克林嚇得要命,多次提醒陳中,可是陳中滿不在乎,反而安慰他,說大鳥生活報絕對不會出大錯。

因此,他對陳中一肚子意見。